战友中,我与周玉成最是投契,不仅因为是同乡、同学、战友三重的关系,更多的,还是我们俩都喜静,不热扎堆,还爱看点书。即使长时不见,也会各自不忘对方,并期待着下次见面。
但是再见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前天晚上九点半,老周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昨天听到消息,就一直让难过压在心头,一个人坐在阳台上,闭着眼细细地想他。济宁的飞机场停飞,高铁是通的,我也不买票赶过去,怕见了受不了。还有,不愿意熬那样正式的仪式与那样吵杂的场面,只想一个人静静地想他。想到他是一个被上苍惠顾的人,一条一条的事情便缓缓而来,心上的痛也就慢慢地减轻了。
我们共同于1968年4月1日从金乡县应征入伍,那时我们都在金乡一中上学,他是高中,我是初中。在那样文革动乱的年月,早已无书可读,能够参军,真是农家穷苦子弟的幸运。在部队,能够提干可是个至关重要的大事,一下子就改变了再回农村的命运。老周就是这少数幸运者中的一员,而且他从提干到副团的师秘书科科长,也用了不是太长的时间。我们是铁道兵,老周又在兵改工的岁月里,熬到了正厅级的中铁二十局党委书记,这更是万里挑一的幸运。
其实,我倒觉得他最大的幸运有两件:一件是碰到并娶回了一位好媳妇,一件是他所率领的二十局,逢到了千载难逢的修建青藏铁路的机遇。
先说老周的媳妇黎明,高挑白净,漫长脸上长着一双庄重又明亮的眼睛——更何况还贤良知礼,谦抑文静。本是我们县生产指挥部副指挥(就是现在的副县长)的女儿,可人家偏偏像平民家的闺女一般不声不张。老周之所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与他有这样一位妻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说老周有着轰轰烈烈的人生,主要还是指他与他的二十局在建设青藏铁路的那些年里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真可谓功卓勋著。心脏安装着五个支架,硬是不顾生命的险危,一次次地上青藏铁路最高最难的风火山隧道施工现场,与战斗者同呼吸。还记得他陪同我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先就在青海湖畔洒下了泪水:抱着岸边层摞的冰块,久久不放,他知道,这是他生命里第二次奔赴青藏铁路建设开始的地方。
更难忘,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风火山隧道旁,他站在一段废弃的铁路路基上,高举脱下的外衣,嗷嗷地大叫着奔跑的情形。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担任一个连队的副指导员时所修建的一段试验路基。这样一个因为当了领导干部而更加稳重少语的人,会迎着飘动着雪花的冷风,不顾心脏与肺的负荷,在雪山的环绕里放怀大叫。穿着羽绒服的我,当时就笑了,知道他那朴实而又明睿的人性,并没被官场的空气所淹没。采访结束,他去拉萨机场送我,我们拥抱告别的时刻,都已让泪水湿了对方的肩头。
战友的情义,是一生的情义,更何况还有着心灵的默契与相通、相互的欣赏与信任。
他退下来的时候,我们还曾相约,一起再走青藏线。等到他的孙子也可以放手时候,我们又相约要走走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在半个月前,我们还在微信上交流青藏线时的感受。老周是个最守信用的人,说到做到,说少做多——可这一次他却失约了,相约的旅行还没有实现,怎么舍得就走了呢?
刮着的风小了下来,阳台外的蜡梅仿佛停止了摇晃,是怕惊动我的思念?
就想起与他的一些日常琐事。那时铁十师在青海的乌兰县,师部离我们特务连也就是七八百米,穿过乌兰一中就是。有时他会来特务连找我说说话,记得有一次他又来我们电台,我就提起暖壶给他冲了一杯茶。劝他喝,他就是不喝,劝紧了,才不动声色地说:“茶叶都不飘,谁喝人家喝过的乏茶?”我哈哈地笑,他抿着嘴笑,都笑我的尴尬。好多年过去了,他还会有时提起这一出,两个人又是笑,只是他再不忍俊再不抿嘴,也是哈哈地大笑。哪壶不开提哪壶并不光是我,他也有不开的壶,我也会细致地说。比如我们约好一起回山东探家,一起从乌兰坐公共汽车去西宁,解放军优先坐了个前排。随着车的晃荡,人就有些犯困,他以为我睡着了,就从脖子上搓灰,搓下一个醭揪(一小粒)就放在别一只手心里,搓来搓去,也就在手心里积攒下十数个。见他想撒开手扔掉,我却小声地喊了一声“老周”。他激凌一下,赶紧攥住手,我却慢慢地问:“手心里藏了啥?”稳重惯了的老周,其实有着高级的幽默,爽快地张开手,一边将那些灰的黑的大的小的醭揪们拍掉,一边哈哈地大笑,这回我却是生生地憋成了抿嘴而哂。
有一回我与夫人去北京看他与嫂子黎明,老周开着车去接我们。见面时夫人说感谢话说反了,说成了“谢谢老周哥这么不远地来接”。老周的幽默味就又上来了,严肃地压低了嗓子,“郑重”地说:“噢,可不近。”等到我、夫人、黎明都哈哈大笑的时候,他那常是红红的脸膛上,又在抿住嘴偷笑。
月牙儿越来越明亮了,我还是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想老周。就听到夫人“唉唉”地叹气,知道她也在为老周的离去难过。我就劝她:“想开吧,老天对老周多么惠顾,让他的走也是这样干脆得没有痛苦。而且,七十三岁走,与圣人孔子同样的寿数,吉祥着呢。”很晚了,风却起了,小区的绿植们浑然成一体影子般摇动,就听到夫人说:“睡吧,等过后,咱一块去北京看看黎明。”
2020、5、29中午于济宁方圆垦荒斋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