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听樊登老师推荐过《考试脑科学》这本书。当时听他介绍时说这本书是关于讲怎样将学习后的知识长时间记在大脑里,不被遗忘,从科学的层面分析知识怎样才能牢牢记住。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真的是大不如前。以前电话号码说一遍就能记住,现在要反复去记忆。
很多年前,我一直被单位的人称为活电话号码薄,因为全院各个科室的电话都能记住。可是现在让我再去记一个手机号,可能当时也能记下来,但是再过一段时间,我也是一脸盲然。
曾经我的老领导和我开玩笑说,都说一孕傻三年,加上两次全麻,也没看到记忆减退多少呢,我说,现在真的不行,记事大不如前了。
我婶也说,她看书记不住,所以她不看书,不像我看书能记住。其实,她不所不知的是,我看过的书能记住,是用了一些方法的,我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书都能记住,记不住是大部分,只能记下很少一部分。
我之所以能记住某些读过的书,真的不是我有超强的记忆力,而是用了下面的方法才记住的。
1、 作标记
我读书的速度很慢,因为我一边阅读时一边勾勾画画。也没有刻意用什么笔,就是顺手拿一支笔一边读一边作标记。
比如,看到某段话写得很好,我会用笔把它作一下标记,然后贴上书签贴。如果这段话接下来我要进行拓展写一篇文章的话,我再把它折起来。
也会在很多时候里,在读的过程中写下简短的一句话,表示我在当初阅读时的想法和共鸣点。
2、 用笔记本做笔记
我在阅读某本书,一般会把书和纸质笔记本放在一块。阅读这本书时用它记下书名,作者和阅读时间,接下来就是对书的某句话用有颜色的进行原文摘抄。
原文抄下来以后,换成黑色笔,把当时想法和感悟写下来,便于接下来写文章用。如果只想对某句话摘抄,不写感悟,我会把这些摘抄下来的句子进行1 2 3排序。
3、 作思维导图
作思维导图是我近两年来读书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这个方法很好用。以前作思维导图时,我一边阅读一边把它文字版记录在纸质笔记本上,现在很少用这个方法了。
现在也是先看目录,然后在阅读时做标记,提炼关键词或观点,用更为简单句子或词作思维导图。
我曾经在阅读《列昂纳多.达.芬奇传》时,也是按照他的年月纪事来做,但是后来我读樊登老师《读懂一本书时》,看到他也做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而且是手绘的,他做的更为详细,同时还对某些事件还标注了页码。
我再来反观自己作的思维导图,一下就看出了高手和小白之间的差距。后来,我再做思维导图时也参照了樊登老师的方法改进了自己原来作图的方法。
再有,我的绘画技术不行,所以手绘思维导图这一块是放弃的,我用的是专业的APP来做,这样省时省力。
4、 输出文章
读书是一种输入,写文章是一种输出。用输出倒逼自己去输入。写作就是输入后的思考。读完一本书,不只是读完就算了。
我会在做好笔记的同时,再对这本书输出一篇或者多篇文章。有时候是读后感,有时会写书评,一般情况下是对某段话或金句进行拓展写文章。
自古读写是一家。读得多了,就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写得多了,就需要源源不断地阅读,来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输入产生新的灵感。
5、 用书
用是最好的读。特别是致用类的书籍。读过之后,不是只把笔记做好就可以了。对于这类书籍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书中的知识用起来。
我原来读《人生效率手册》这本书时,其实书里讲了很多知识点,但是我只用了三个知识点:1000天小树计划,7个人物法和单点突破法。
这个也是我现在一直在用的方法,不管是在平时完成计划还是做年月 周的复盘都会用,常用常新。
有的朋友说,看过很多书,方法都懂,但就是没去行动。读过的书,一定要把它用起来。一本书的知识点不一定要把它全部用起来,哪怕你只将书中的一两个知识点用到,也是可以的。
我在上周读完的一本书中受的启发很大,接下来也是要按照书中知识点行动起来,并且写上行动清单去践行书中的知识点。
6、写在最后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人,我也没有天赋异禀的本领,有的就是笨鸟先飞办法。
老早爷爷还在世时说我该记的记不住,不让记的记得非好,用他的原话就是:正事不做斜而有余。
所以,我也并非学霸之类的人。我只是用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记忆而已,还远远达不到学霸级别。
我常说读完一本并不是都要把它记住,这样都记住会很累。只要记住你将要用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记忆这个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达成的。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参加了一个关于记忆训练体验课,当老师把他叫去学习,说30分钟进行测验。
孩子记忆的是把100个数字从后往前记,当在测验时,我在台下替他捏了一把汗,以为他记不住,结果他全记下来了而且一字不差。
所以,记忆是有方法的,只要有时间有信心去训练,都可以做到。我当初能记下电话号码也是自己找规律记下的,也没有刻意去记忆。
再有就是经常用好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刻意练习。通过这些方法,大家都能记住。
读书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书,这也是我从自身出发得到反馈后的结果。这就是我“记忆力好”的关键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