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30-12:00
地点:b座11楼,包中餐,下午有茶歇
参加群体:焕新乐园项目各组织
同伴:朱飞君,王旭,俞国芝
为公益发声上午课程:
授课:杭州师范大学王淑玲教授13588433934,8年心理咨询,单身达人
主题:陪伴
案例1:初中生张文被冤枉,偷了手机,心里很委屈,所以来找社工老师求助。
3组组员上台现场分享了自己在情景里的做法(我是第三组,王旭是第四组)
我特别多幸运,当王教授自己以服务对象张文的身份来和我进行倾诉的时候,他的一个表现是特别的真实的,包括他的肢体动作,用手使劲的拉扯自己的衣服,在述说时候的羞羞答答,把一个真实的张文送到了我的面前。我们在情景演练的时候,必须让自己进入角色,接近角色,才能让学习的人更清晰明白,和清晰应对。
2018.6.30上午工作坊-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分析:
1.陪伴,陪谁,伴谁?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一定谨记我们是陪服务对象,伴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来找我们倾诉,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给予坚定明了的肯定,拍拍肩,甚至可以一起哭,注意保密原则,给建议时让对方参与,倾听对方的纠结点是什么?不要形成控制场面。
2.陪什么,伴什么?
张文的需要,机构的目标,社工的职责,还有现实处境。张文会考虑把偷手机的人找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有可能会打电话给公安局,但是这些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告诉他,他做了以后即将会发生的可能,这个是知情权。但一定要正向的引导。(真实案例里老师是通过用恶作剧来形容,班级里面发生的手机不见了的事情,并且用下次班会,大家装袋子里放进来的一种方法来弥补,张文虽然让自己背了这个黑锅,但是也让他有挽救了另外一个生命的自豪感)
3.探寻服务对象需求的技巧
情绪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需求?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诉求?
从情绪,认识,行为上来分析,比如张文的情绪是委屈,伤心,难过,愤怒;张文的认识是获得理解,信任,支持;行为是证明清白。
经常练习这个表格会对社会工作有很大的促进。
练习表格注意点:社工做完个案,不要记着写个案记录,先自己宣泄,若不行,找更高级的督导,而不是一般朋友,保密性原则。
4.处理需要
寻找发现需要,回应案主的需要,处理社工自身的需要。
社工接受同理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后,10%的精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不要过于急迫的需要掌控服务对象),90%的精力安抚对方多形象,接下去一起共同分析问题,建立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学习兴趣班这件事情,至少有一门是他自己的选择,2-3门,一门是吃饭的手艺,一门是他的爱好。
案例2:
小学孩子考了26分回家,很害怕,很紧张的看着你。
王旭和其他公益组织的伙伴在台上演练,遇到了一个完全无所谓的“孩子”,也是伙伴自己孩子的表现。
王教授用了一张图,和我们分析了全部,也是给孩子的指引。多用优势视角来看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做作业,家长不要作陪,可以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再来检查,满足学校的需要,也是給孩子空间和建立时间概念的好方法。
给孩子的一张图片案例3:
女儿上课,看电视,做作业都咬指甲,打骂好一点,但不注意的时候会咬的更快更猛。
分析我们只是从行为上制止,打骂无法解决。合适的做法是分析咬指甲出现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是为了什么,原来是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我们打骂只会更紧张,咬的更激烈。在我们分析完是为了缓解紧张而导致的咬指甲,我们应该做的是接纳这个现象,并寻求和构建新的,高效的方式。如吃黄瓜等。
这里让我想到了女儿陈一铱经常认真做事的时候舌头就堵住嘴的现在,我做的都是言语上的制止,觉得这样子不可以,而不是接纳并一起构建新的解决方法 。
总结:我们需要多参加类似活动,并有必要经常演练。和志愿者之间保持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