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想课堂当如水

理想课堂当如水

作者: 林忠玲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5:53 被阅读0次

    当下,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改革,催生了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流派,有时竟让我们模糊了理想课堂的模样。我以为,过于模式化、流派化,带来的是一种相对固化了的规则、范式,势必对老师形成技术、文化上的约束、暗示。理想的课堂应该对生命的多样性、知识的丰富性,有最起码的尊重。我觉得,课堂本无形,如水方为真。

    课堂如水,朝向不变。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抛开诗文对流年似水的感慨不说,我们倒是从中悟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大河向东流,这是百川永恒的朝向。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无论关山万千重,也无论春夏和秋冬,水从来不会放弃对方向的坚守,哪怕由于暂时的阻隔而苟且回旋,它也会择时择重回东去的路。因为坚定了自己向何处去的朝向,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奔流不息才有了可贵的价值。

    没有朝向的水,无法完成东入海的壮阔;没有朝向的课堂,会在偏离教育核心价值的轨道上走向歧路。课堂最值得坚守的是什么?一定是作为学习者的人,舍此别无他物!目中有人,这应该是一个关于课堂的常识。但是,在相当多的课堂里,人被忽略了,或者被异化成了教者这个并非焦点的人。当课堂上教师的眼里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生长点、学习的困境等,只是按教者自己设定的教学逻辑,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耗时费力,就会导致不少学生逃离学习、虚假学习、浅表学习。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也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因此,课堂上没有比学生更重要的东西。课堂上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呈现、学习流程的设计与再造,都应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而打开。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这是理想课堂永恒的朝向。

    课堂如水,顺势而为。

    这世上就没有一条大江大河是笔直东去的,黄河有九曲十八弯,长江也是四道大弯、酷似回肠。江河之所以蜿蜒曲折,缘于其懂得顺势而为。在一路向东的过程中,它们遇坡而下,遇沟而聚,遇岩而跳,遇土而润,百回曲折。水之顺势,其实是顺他者之势,成自己所为。有时貌似在退,但退中有进;有时在适度让,但让出了境界;有时暂时停留,但储蓄了新的能量。

    理想课堂当如水一样,它不能按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僵化的模式,任由教师一个人横冲直撞,做削足适履的蠢事。理想课堂需要顺应的势主要有两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与能力呈现的规律。如果课堂的流程设计、学习重难点的把握,与上述两个规律同频共振,互为表里,课堂就会呈现出灵动之美。比如,“慢”是儿童早期身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就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预设而赶进度,疲于奔命。理想课堂就应当适应儿童的“慢”这个势,在等待中去发现成长之美。再比如,操作技能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做”“参与”形成,那么课堂就不能以老师一个人的讲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上善若水,顺势而为”,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智慧,也应该成为理想课堂的教育哲学。课堂上的顺势,并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对教育科学的顺从。当然,课堂上的势,有时会明明白白就摆在那儿,有时需要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有时会以稳定的结构方式存在着,有时又会不断地跳跃变化着。捕捉到课堂教学的势,需要课堂学习组织者,磨练看到大势的目光,锤炼驾驭课堂的艺术。

    课堂如水,有容乃大。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说,正因为容纳了无数的江河湖海奔涌而来的水,才成就了大海壮阔雄奇的气势。其实在自然的世界里,除了“海纳”之外,只要懂得容纳、融合的水,都能让自己“大”起来。可以说,容量有多大,气势就有多大。

    课堂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气息的生态系统,它的理想度与其“能容度”密切关联着。陈嘉映先生在《我梦想的中国》中这样写道:“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 理想课堂就应该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是一个对各种层次的学习对象高度容纳的课堂。它能“容人”,让各种智识水平的学习者都能找到舒适的存在方式,而不只是优等生的天堂,学困生的地狱。它能“容错”,不一味追求答案正确,懂得“错”往往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是新的学习起点,是学习的真实。新教育的理想课堂,追求“让师生生命与知识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共鸣”的境界。只有一种声音不能形成共鸣,多种乐器、多重声部的加入,才能构成交响。

    理想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高度融合的时空。它应该像杨九俊先生所说的那样,“向四面八方打开”。打开了,学科的边界就被打破了,课堂就会基于对一种学科本质的坚守,融入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打开了,课堂的时空就突破了教室空间的束缚,突破了固定上课时长的死板,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此时与彼时的深度链接。这样的课堂,就是理想中的“大”课堂的模样。

    课堂如水,滋养生命。

    世间万事万物,皆因有价值而存在。水的价值在于,滋养生命。它或以自己宽广的胸怀,成为千万种生命的寄居之所,或让自己以分子的状态,成为其他生命体的组成部分。总之,有生命气象的事物,似乎都离不开水。因此,水便成了生命之源。

    理想课堂也应该成为生命之源——人的精神生命之源。检验课堂是不是理想的,就看置身于课堂中的学习者,在相遇到文本、相遇到学习伙伴的过程中,是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还是产生了畏惧、恐慌的心理;看其离开课堂,走入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带走的是“鱼”还是“渔”。能够滋养生命的课堂,不只是用告诉的方式,把知识点塞给学习者,而是以探究、体验、对话的方式,让学习者亲历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理想课堂懂得,过程性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过程性的知识才有可能在离开课堂的日子里,重新生长出新的思想、方法。

    以灌输方式塞给学习者的僵化的东西,会成为精神生命中的营养吗?也许它会随着学习者阅历的丰富,逐渐消化成生命的养分,但这个过程太慢太久,会让学习者等不到消化的那一刻便产生了厌倦、拒绝之感。它还可能会因为学习者无法消化吸纳,成为生命成长中的“癌”,戕害生命。理想课堂对生命的滋养,不是急风暴雨式的冲刷,也不是水流湍急式的奔涌,而是载歌载舞、润物无声般的遇见。

    理想课堂当如水,始终流淌着发现儿童、看见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想课堂当如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er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