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百合花开,量大。
上上下下洗手间,客厅书房卧室都摆,处处甜香。
一、
读书34《问学谏往录》
35《秋园》
女性版活着。
36《被隐藏的中国》
题材很好,出于对地缘政治和边疆的好奇而一读。
文笔太差,游记的题材,相对何伟差太多了。
很多都是个人的感受,但是又没什么观察。
对于问题的分析,又确实有一种西方人居高临下指指点点的感觉,不客观,更不深刻。
所以,无论在满足好奇心,还是深入观察,都没有达到。
要不是分成西北西南东北这样四章,早就弃读了。
二、
阅读都是一个博与约的问题。
其实两者都对,看个人情况。
个人而言,我更认同由博而约,《问学谏往录》萧公权说的先放眼看书。
阅读量确实是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
读书多了,知识能勾连起来——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贯通几个学科,深入浅出的学者,很开窍——然后才知道哪样感兴趣。
如果认真算,一年一百本,通过迅速阅读、跳读,不是问题。
累积到几千本阅读量的时候,就算有点东西了。
我自己盘算,上千本是没问题。
可好多是小说啊散文啊什么乱七八糟的。
大概青少年时期阅读量高,但是乱翻书,文学为主。
现在为什么自觉地补课,读通识书,看历史类。
就是觉得文学的东西,看多了,都是这样。
除非再学习文学理论,不然终归偏向于消遣。
一门学科入门的经典也就几本,挑感兴趣的类型读一下入门书,加上通识,算下来没几本。
然后再稍微深入一些,读相关经典。
比如中国历史,二十四史没可能全读,缩减到前四史,甚至只是史记,然后通鉴。近代的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通史,张荫麟中国史纲……公认也就那么几本,然后再扩展,蒋廷黻,郭廷以,再延伸梁启超严耕望,继而入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如萧公权,近代史……算下来没多少本书。
像中医,看下教材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大致有了概念,然后再深入伤寒论四大四小经典,兼以医话医案。
先得有了基本的认知,才能找到兴趣点,去寻找材料,继而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