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育日记》No.141:用“权威的期待”影响孩子

《养育日记》No.141:用“权威的期待”影响孩子

作者: 妙妈养育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9-16 00:00 被阅读0次

    暑假期间,我每天都会让娃做一点计算题。 有那么两次,娃算错了好几道题,而我认为这些题目只要经过认真检查,是完全可以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于是不免念叨了两句。

    又有一天,娃做完题让我检查。我还在看的过程中,娃就凑了过来,说:“妈妈,我今天是检查过的哟!” 果真,一道都没错。我欣慰地说:“嗯,今天的题目全对,看来检查得很仔细呢!”娃看着我,脸笑开了花。

    这事过去几天后,我出门办事,一边开车一边听一门心理学课程,主讲人提到“罗森塔尔效应”。虽然我早就知道这个心理学名词,并且在之前带领读书会时还跟学习者们讲解过,但这次再听到的时候,却莫名地就联想到了前几天给孩子检查计算题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我还是再科普一下这个心理学名词。

    “罗森塔尔效应”的另一个名字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时代的一位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女像,于是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这尊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打动,令他得偿所愿。简单的说,“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如果对某人赋予强烈的期待,你就会梦想成真。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1968年,罗森塔尔在一所乡村小学的一到六年级各选择了3个班,对这总共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其实这份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出的,跟测验成绩毫无关联。但奇妙的是,8个月以后,在再次测验中发现,名单中的那部分学生的成绩普遍有了明显提高,而且自信心和求知欲都变得更强。虽然他们并没有被告知自己被列入了这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但是老师们对他们的“另眼相看”给这些孩子带来了积极影响。

    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期待都能影响到当事人。罗森塔尔认为,是“权威”的期待发挥了作用——于学生们而言,老师就是权威。

    想必父母们马上就能联想到了,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就是权威,而且是最初始、最重要的那个权威。家长的期待,可以相当程度地影响到孩子从内在的自我认知到外在的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对TA的面貌和成长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习惯发出一些什么样的期待呢?

    或许没有哪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怀有正面的期待,但矛盾的是,我们往往会用负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当我发现孩子计算出错的时候,我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粗心呢?”我还清晰地记得孩子当时的表情,同后来我说“今天的题目全对,看来检查得很仔细”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有很多次孩子对我的反馈会是嗔怪的“你不要说我嘛”,那时我就传递了一种负面的期待,而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我这个“权威”的认可啊!而当她得到我的认可的时候,又是多么欢欣雀跃啊!

    一方面,我想这应该同秉性有关。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一直是一个苛刻的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也一样(我在企业带过的学生们对此有深刻的体验),这导致我很难感到满意,因为要求太多太高。在工作上,挑剔和苛责或许带来精益求精的成果,但在人际关系上,却实在是让周围的人备感压力的,哪怕是孩子。

    另一方面,我想这也同普遍的观念有关,我们对于孩子也好晚辈也好下属也好,总是习惯于鞭策。认为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是不被接受的。比如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会说:“不能骄傲噢!” 如果搞砸了,则是“你怎么这么笨呐!” 好像我们很难去看见并把那些其实一定存在的亮点指出来。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你才能做得更好;指出你做得好的地方,你就会因为骄傲而无法进步甚至退步。而实际上,相对于“鞭策”,来自于权威人物的“激励”对于改善行为、提升表现的作用似乎更为显著,而这就是权威的(正面)期待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育日记》No.141:用“权威的期待”影响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fj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