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1506年),有“内阁铁三角”美誉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刘健、谢迁向皇帝辞职。皇上批准了刘健和谢迁的辞职申请,却唯独留下李东阳。这一结果让刘健和谢迁心里对李东阳产生了疑虑。后来,刘瑾又安排李东阳做了首辅,把李东阳拉进了他的阵营。这下不但是刘健和谢迁对李东阳不满,连李东阳的那些学生们也对他另眼相看。
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他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楷体大字,而且尤其擅长对对子。
有一次,老师给他出了一个上联:砚向石边见口。这是拆字联,将“砚”字拆为“石”和“见”。李东阳应声对道:笙从竹下生声。把“笙”字拆成“竹”和“生”,对得很是工整。
还有一次,父亲李淳给李东阳出联:虎豹关中,不是关中虎豹。李东阳略加思索,对道:麒麟阁上,皆非阁上麒麟。
小东阳因为天资聪颖,被视为神童举荐给当时的皇帝朱祁钰。皇帝召见他时,因为李东阳太矮小,只能由太监扶着他迈过皇宫的门槛。皇帝打趣道:“神童腿短。”李东阳应声对道:“天子门高。”皇帝大喜,将他抱到膝上坐着,赏赐珍果给他吃。当时李东阳之父站在台阶下等候命令。皇帝打趣道:“子坐父立,礼乎?”意思是说:儿子坐着,而父亲却站着,这合乎礼法吗?李东阳不假思索地应答:“嫂溺叔援,权也。”意思是: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去拉她,这是权宜之计。皇帝听罢,连连点头,微笑着说:“真不愧是神童!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宰相。”
明孝宗时,李东阳果然成为了内阁大学士,地位等同宰相。与另两位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组成了“内阁铁三角”,齐心协力处理朝政大事。这三人配合默契,刘健处事果断,谢迁口才极佳,李东阳足智多谋。明孝宗对他们很敬重,称他们为“先生”。
到明武帝登基后,开始宠信太监刘瑾,以及刘瑾培养的“八虎”。结果刘瑾大权独揽,小皇上却天天玩耍,根本不理朝政。于是铁三角联合面奏皇上,请求杀掉这帮误国的太监。
小皇帝舍不得杀这些人,提出将他们赶到南京去,饶他们一命。其实就是想留着他们好陪自己玩,毕竟还是个15岁的孩子。
而大臣们可不干。退朝后众人便开会讨论,下一步如何操作。以刘健、谢迁为首的大臣们建议继续奏请皇帝诛杀宦官。
李东阳向来谨慎,他料定小皇帝不会同意杀刘瑾。倒不如先把那些人送到南京,与皇上隔开,然后再伺机想办法。同时,他认为“八虎”并非牢不可破,其中的张永相对讲些道理。于是,李东阳有些犹豫。
不料,这些大臣中有刘瑾安插的眼线。众大臣刚开完会,刘瑾那边便得到详细信息。包括谁说的什么话,表的什么态,包括表情是什么样的,都一一知晓。
刘瑾来了个先入为主,当晚就跑到皇上面前痛哭流涕,又是表忠心,又是发毒誓的。小皇帝见状心软了,别哭了,我给你生生官,补偿一下吧。于是刘瑾不但没有性命之忧,反而升官晋级了。
铁三角心里凉了半截,便以此为由向皇帝提出辞职。皇上一听,当即就批准了刘健、谢迁的请求,唯独留下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说:怎么个情况!三人辞职,批准两个留下一个,这是在说我们俩能力不如李东阳呗!
其实这都是刘瑾一手安排的。一则是因为李东阳在群臣开会时表现的犹犹豫豫,二则是他是文坛领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刘瑾便拉拢他,安排他做首辅。刘健、谢迁等人因此对他产心生不满,连他的学生们也对他冷眼相看。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真鐇打着诛灭权阉刘瑾的旗号起兵造反。刘瑾吓得胆战心惊,连忙找来李东阳商量对策。
李东阳给了刘瑾两条建议:
第一条,起用已经被罢官的杨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平叛。
第二条,派“八虎”之一的刘永为监军。
两条建议刘瑾照单全收,明武帝随即颁发圣旨。
岂不知,刘瑾这一接受,正中了李东阳的计策。
杨一清是谁啊?那可是可以比肩唐代名相姚崇的名臣啊!嫉恶如仇的大忠臣。之前就是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有他在,还有刘瑾的好日子?
还有,从一开始我们就提过,李东阳对“八虎”中的刘永印象不错,他认为刘永不是死心塌地跟着刘瑾的,很有利用价值。于是就经常暗地里结交刘永,把他拉进自己的一方。刘永也识相,答应李东阳平叛胜利后一定在皇上面前揭发刘瑾的罪行。
要知道,如果是杨一清或者李东阳来揭发刘瑾,皇上顶多信五成。但是如果是刘瑾的人站出来揭发,皇上至少相信八成。李东阳的这一招实在太厉害了!
刘永果然不负所望,在平叛胜利庆功会上,刘永站出来揭露刘瑾的罪状。皇上听完犹犹豫豫的,刘永边伏地痛哭,表示愿意死在皇上面前,剖心以证明此事不虚。
这时,李东阳也站出来,一番慷慨陈词,终于打动了皇上。
第二天,明武帝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且发现了假冒的玉玺。更可怕的是,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隐藏着两把匕首!明武帝盛怒,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至此,李东阳五年来的隐忍终于达到了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