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暑假,我也跟着看了很多书,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本,包括早前也看过,又重新思考过的,都推荐大家:
《疯狂动物城》,《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音乐影响孩子的一生》,《对抗语文》
都是和孩子教育有关的,但过程中也让自己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疯狂动物城》
由于使用了新技术,疯狂动物城的电影画面清晰自然而且优美,陪孩子在电影院看过电影,同时也发现迪士尼居然也出版了相应的书籍,于是买来和儿子一起看。小朋友很喜欢,这本书看了几遍,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记得了。
对小朋友来说,这部电影有几个方面值得细细去看:
一,故事不算复杂,不过还是有几次转折,都令人惊讶却又在合理范围内,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对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帮助。。
二,兔子朱迪的拼搏精神,教育孩子也要学会这种“try everything”的精神。在电影里面,兔子朱迪一直是乐观,不放弃的态度,即便遇到的挫折,挫败感也是转瞬即逝,连大人也被她的顽强精神所折服。对孩子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片。
三,不要欺负弱小,不要歧视别人。里面有两只狐狸,第一个出场狐狸因为小时候“没自信”,通过欺负弱小来表现自己,后来承认了错误。而主角尼克是被别的动物歧视,所以后来对人生充满偏激,在朱迪的感化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正面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对小朋友很有启发。
四,启发小朋友做事情要讲究技巧,多思考。无论是朱迪,还是尼克,都表现了他们聪明,细心观察的一面。比如开始调查案子的线索时朱迪发现里面的冰棍,查找花匠艾米时狐尼克想到了摄像头并老道的判断路线等等。还有最后智擒羊副市长,都在启发小朋友,广开思路的重要性。
五,赞扬正义感,善良等美德。朱迪帮小动物抢回电影票,甚至黑社会老大帮助警察查案,让孩子们感受正义是多数人的选择。而朱迪帮尼克买冰棍等情节则表现了她的善良。影片里面对这些美德的赞美对孩子的道德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谈几个从成年人视角上的感悟:
一,疯狂动物城表现了不同种族之间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我觉得创造者是考虑了美国和世界的文化冲突的大背景的。大部分民族冲突都是来源于误解,甚至是被人挑拨。我们应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对中国社会潜在的民族冲突,文化冲突和外交冲突也有启迪。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动物城里面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和谐相处,给人类指出了一个正确方向。
二,表现了一贯的“英雄拯救世界”的美国“个人奋斗思想”。在传统中国“集体主义”和“不出头”文化背景下,似乎“英雄拯救世界”,“个人奋斗”是贬义词,但对于从小接受新文化的小朋友来说,是没有接受障碍的。他们再也不用受“赖宁”,“雷锋”,“董存瑞”等单一思想的灌输,而能光明正大的接受多元的思想。这种“个人奋斗”思想,其实对大人也是一个启发。一个永远不服输的兔子,影响了一个自卑的狐狸,然后两个动物拯救了整个城市,而且是在别人不理解的情况下,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想成为那个不服输的兔子。(想起那部独立日2了,为了开拓中国市场,硬拉了几个中国演员充当英雄,而主角的行为却是离经叛道,最后一起拯救了地球,感觉完全不符合中国价值观啊)
三,官僚主义在电影里面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是“一针见血”吧。孩子们目前还意识不到,不过也算是给他们打了“预防针”,让他们知道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在电影里面,不管是狮市长,牛局长,还是不称职的豹警官,阴险的羊副市长,总之官僚体制里面是没有“好人”的,这点在看中国电影的时候是很难表现过于明显的。但美国人在批判这种现象的时候,其实也是“接受”了这种现象。包括里面黑社会老大“大先生”的存在,让我们也很难理解,“文明,法制和先进”的西方社会,其实黑社会一直存在,并且还有正面的意义。(比如日本的山口组救助难民,《教父》也表现了意大利黑手党的人情味等等)。官僚主义,独断专横,在国内的影视作品中是很难彻底表现的,但现实确实就是这个样子,无论中外。
四,其实我在羊副市长遭到应有的惩罚时,也对她抱有一些同情。比如在朱迪警校毕业典礼合影时,羊副市长连个脸都没露全,平时狮市长把她当成杂役使唤,甚至被捕后,看守也来摸她头上柔软的毛。可能看起来很好笑,但对于自尊心强的人,这绝对是一个侮辱。羊副市长没有采取正确的策略,而是通过嫁祸狮市长来上位,当然是错的。只是如果平时对羊副市长多一些尊重,也许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所以对尊重心强的人,不要忽略他们的“面子”。
五,书籍和电影有些情节有点出入,结尾比较明显。不过孩子能理解,也挺好的。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首先我对作者曹保印的经历很同情,也很钦佩他能用心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只是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既觉得累,又没有成就感,这种人生态度可能是最大的人生观态度了。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自己重新成长的一个过程,只有用心进去了,自己和孩子才能共同成长,也能乐在其中。
这是一本教如何与孩子一起看电影的书,同时作者也建议看电影时也去读响应的原著书,做到亲子共赏与亲子共读相结合,对我的思路很有启发。
作者把推荐的电影分为五类:
让孩子成为爱家的人
《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独自在家》
让孩子成为爱生命的人
《导盲犬小Q》,《别惹蚂蚁》,《宝莲灯》,《海底总动员》
让孩子成为爱朋友的人
《夏洛的网》,《龙猫》,《101真狗》,《怪物史瑞克》
爱孩子成为爱追梦的人
《白雪公主》,《阿拉丁》,《狮子王》,《功夫熊猫》
让孩子成为爱青春的人
《狗脸的岁月》,《千与千寻》,《放牛班的春天》,《玩具总动员》
对每一个电影,作者分别介绍了电影剧情简介、看电影时,如何边看边想、看完电影,请对照一下自己、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讨论、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研读。
按照作者的做法,每看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去发现电影里面的思想,需要去思考,更需要与孩子的互动。
书中具体内容不再阐述,谈几点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
一,推荐的电影有点过于古老,比如绿野仙踪是1939年拍摄,其他动画片也都是很早的作品,无论是故事情节,画面还是配音等,和最新潮的动画片比起来,有时候难以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需要家长自己去选择电影,尤其是最新的电影,推荐《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等。
二,作者从成年人角度思考比较多,里面有些思想总结可能也比较牵强,比如《花木兰》,作者认为孩子看了之后会觉得有家才有一切。电影里面的花木兰的确不受功名诱惑选择了回家,可是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作者思考的思想。因此按照作者的办法去和孩子讨论,我觉得效果不一定很好。如何去思考,家长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一味模仿作者。
三,文章有点啰嗦,虽然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但很多感想我觉得都过于牵强。
现在电视电影很多,一般来说有思考,情节复杂的电影,和那些“肥皂剧”比起来,不太容易吸引孩子。
家长要有强烈的意识去重视影视节目的选择。国产动画片虽然进步很大,但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真的是“垃圾食品”,万万不可让孩子沉迷其中。
日本的动画片也要慎重选择,比如《蜡笔小新》之类的,也不推荐。《多拉A梦》也不推荐给太小的孩子看。千与千寻虽然好评很多,但最好也要有大人陪伴(有点类似恐怖片)。
音乐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艺术的学习,是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艺”,还是欣赏艺术本身,很多时候确实说不清。
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分析让孩子如何爱好音乐,欣赏音乐并能学好音乐,我觉得对每一个想让孩子在音乐方面有所涉足的家长都是有帮助的,强烈推荐。
孩子对音乐的喜爱,是一种天生的直觉。就如视觉,听觉的发展一样,在孩子对声音敏感的时候,适当加以引导,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书中说“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成为了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途径”。
书中分别介绍了音乐对孩子的好处,如何引领孩子走进音乐殿堂,音乐胎教,家长如何提升自我的音乐修养,唱歌的学问,孩子学习什么乐器好,以及音乐与性格,情绪的关系等。
我觉得有几点会对家长大有启发:
第一: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比强迫孩子把音乐作为一门“技术”更有意义。如果孩子不懂得欣赏音乐,那么再熟练的演奏技巧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人可能钢琴考完级,就再也不碰钢琴了,因为对孩子来说,学习乐器成了一个负担。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了解音乐的内涵,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要先做好的第一步。
第二: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如果家长自己不懂,只是一味想让孩子学好,不能和孩子共同欣赏,体味,就不能与孩子产生心灵的沟通,音乐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第三:书中推荐了大量的世界名曲,列举了很多详实的例子,我按照书中的推荐清单,下载给孩子听,对孩子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美中不足的部分是对古典音乐比如交响乐,钢琴曲等器乐推荐比较多,对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声乐一块涉及不多。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只是给家长一个启发,家长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去自己探索现代乐器比如电吉他,架子鼓等器乐,以及中外流行歌曲,与时代结合,对培养孩子的音乐爱好和素养有更好的帮助。
对抗语文
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开,是作家和杂志编辑。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找了出来,我觉得对所有的家长有一定的启发。主要有几点:
第一:应试教育只注重“标准答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点我想大部分人都身同体会,作文写的好的人,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因为思想被限制了,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遣词造句,也不能掩饰思想的贫乏。
第二:小学课本对经典“篡改”太多,失去了经典的原汁原味,对孩子的认知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是对作者的一种不尊重。书中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我是很赞同作者的。
第三:通过语文给学生传递的价值观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考试时问文章的思想是什么?答“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确实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多还停留在1979年以前。如果不经意,是很难发现这些细节问题的。
其他还有很多,在网上对这个作者的批判也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他推荐的书里面基本没有“国学”,没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成分。作者在书中也有解释:中国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比较落后,都不是专门写给小孩子读的。这点争议最大,很多人会举出“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来反驳作者。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不主张把国学完全打到,作为一种传统,让孩子做一个了解还是有必要的。
作者推荐的书很多,其中有些书给孩子买过如贝贝熊系列,大部分之前都没听说过。按照作者的推荐,我买了一些,比如漫画类的《父与子》,《绝对小孩》等孩子非常喜欢,而哈利波特系列,孩子虽然喜欢但是很多还看不懂。
总之看了之后,对孩子的阅读指导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