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跨越了大半年,终于读完了这部新晋的热门历史书。
然后,我惊讶于自己对它的入迷和热衷。
首先,它以一个逆天的判断引起了我对于人类历史起源的好奇,就像一部大片,从一个惊天大案开始它的叙述,而《人类简史》的开篇,竟然建立在一个大胆而又不得不承认其合理的推论上,进而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以一个稳定的调性,对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历史进行全新的解读。
“智人”为什么能从尼安德特人等一众人类物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可以用来“讨论虚构的事物”,而“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从神话,到宗教,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其实也是种想象,更遑论货币、法律和公司,所以人类对“故事”的喜爱,不仅其来有自,而且是人之为人的基石。
怎样,脑洞很大吧?
自“虚构”开始,依次展开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构成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
而且,“虚构”一词,贯穿始终,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第二,它有一个慈悲而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悬挂在作者的博学多才之上,平等地俯瞰文化的不同呈现、人类的不同种族、生命的不同种类,并随时调整焦距,将某段历史细节、某个物种切片,做近距离观察。
从第一章的标题——《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就奠定了作者要与浩瀚历史的芸芸众生中和光同尘的基调。此后,从同性恋的合法性,谈到“父权”在生物学意义上的非正义;对郑和下西洋为何没有让明朝称霸海上世界的剖析,殖民者对发现古印度伟大文明的贡献;从“糖”开始聊到奴隶贸易和人性的复杂,都是学术功底与脑回路清奇的逸兴遄飞。
第三,它对人类的关注焦点可以随时切换,在遵循时间脉络的前提下,从“骗局”一说来介绍农业革命,让“科学与帝国联姻”,而更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是引入“快乐”的概念,来衡量个体生命的意义,以及,当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说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以小麦为例,1万年前,小麦不过是许多野草当中的一种,但就在短短1000年内,它突然传遍了世界各地。原本杂食的智人其实并没有从小麦身上捞到他们自以为是的好处,反而因此付出了身体的代价,以及人口密度加大,疾病丛生。
而在现代人引以为傲的科学革命之后,一片精巧的繁华之中,作者开始诘问:“快乐该如何计算?”他忧心忡忡的唱衰论——“每次出现新发明,只是让我们与伊甸园又离得更远”,听上去并不新鲜,但是这种对人类情绪的关注其实也是草蛇灰线,深埋在各个历史时期。
第四,它对历史的论述节奏竟然形成一种奇妙的悬念,让人迫切想知道智人的末日或未来。
就像一场精彩的足球点评,以纵横捭阖的激扬文字带起的节奏自然舞成了起承转合的故事线,当你面对一个收纳了全人类历史密码的水晶球,又恰逢了一个舌灿莲花的解梦巫师,会不会想向他请教一下自己的未来呢?
第五,它的文字风格,似乎每一篇都具备公号推文的传播属性,每一碎片都有启人心智的发光之处,连缀成近500页的七宝楼台。
章节标题到处长满反骨:《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科学研究的恩客》,内文也俯拾皆是金句:“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在解释“男人味”的时候用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戴假发、穿丝袜和高跟鞋的肖像,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官方照片进行对比,指出这个没有绚丽装饰的掌权者是有史以来最沉闷的形象。
第六,量身定制的“中国版”和接地气的翻译,也是带来阅读愉悦不可或缺的因素。
据说,他给各国的版本也都下过同样的功夫,这种照顾用户体验的作者,当真是没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