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要做的事情, 就是把一个URL变成一个屏幕上可以显示的网页
大体流程是这样的:
- 浏览器首先使用HTTP协议或者HTTPS协议, 向服务端请求页面.
- 把请求回来的HTML代码经过解析, 构建成DOM树
- 计算DOM树上的CSS属性
- 最后根据CSS属性对元素进行渲染, 得到内存中的位图
- 对位图进行合成, 这会极大地增加后续的绘制速度
- 合成之后, 在绘制到界面上
我们从HTTP请求回来开始, 这个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做完上一步, 在做下一步, 而是一条流水线. 从HTTP请求回来, 就产生了流式的数据, 后续的构建DOM树, 计算CSS, 渲染(得到内存中的位图), 合成, 绘制, 都是尽可能的流式的处理上一步的产出, 也就是说, 不用等上一个步骤完全结束, 就开始处理上一步的输出, 这样我们浏览网页时, 才会看到逐步出现的页面.
先介绍下网络通讯的部分:
HTTP协议
浏览器首先要做的就是, 根据URL把数据取回来, 取回数据使用的是HTTP协议, 这个过程要经过DNS查询.
HTTP协议是基于TCP协议出现的, 对HTTP协议来说, TCP协议是一条双向的通讯通道, HTTP协议在TCP协议的基础上, 规定了Request-Response的模式. 这个模式决定了通讯一定是由浏览器首先发起的.
大部分情况下, 浏览器的实现者只需要用一个TCP库, 甚至一个现成的HTTP库就可以完成浏览器的网络通讯部分.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纯粹的文本协议, 它是规定了使用TCP协议来传输文本格式的一个应用层协议. 在TCP通道中传输的, 完全是文本.
HTTP协议格式
请求:
GET /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account=521365120&password=123456
响应:
HTTP/1.1 404 Not Found
Data: Fri, 25 jan 2019 12:23:12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ontent-Length: 170
Connection: keep-alive
Location: https://www.baidu.com
<html>
<head>...</head>
<body>...</body>
</html>
请求部分
在请求部分, 第一行为请求行, 它分为三个部分, 请求方法, 请求的路径和请求的协议和版本.
在请求行之后, 紧跟着的若干行是请求头, 请求头中的每行由key/value键值对组成
在请求头之后, 以一个空行为分隔, 是请求体. 请求体可能包含文件或者表单数据.
简单看下, 请求的路径完全由服务端来定义, 没有什么特别内容
请求方法:
介绍一下请求行中的method(请求方法), 它表示我们此次HTTP请求希望执行的操作类型. 方法有以下几种定义:
- GET
- POST
- HEAD
- PUT
- DELETE
- CONNECT
- OPTIONS
- TRACE
浏览器通过地址栏访问页面都是GET方法. 表单提交产生POST方法.
HEAD则是和GET方法类似, 只返回请求头, 多数由javascript发起
PUT和DELETE方法分别表示添加资源和删除资源,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语义上的一种约定, 并没有强制约束.
CONNECT现在多用于HTTPS和WebScket.
OPTIONS和TRACE一般多用于调试, 多数线上服务都不支持
请求头
Accept
: 浏览器接收的格式
Accept-Encoding
: 浏览器接收的编码方式
Accept-Language
: 浏览器接受的语言, 用于服务端判断多语言
Cache-Control
: 控制缓存的时效性
Connection
: 连接方式, 如果是keep-alive, 且服务端支持, 则会复用连接
Host
: HTTP访问的域名
if-Modified-Since
: 上次访问时的更改时间, 如果服务器认为此时间后自己没有更新, 则会给出304响应.
if-None-Match
: 次访问时使用的E-Tag, 通常是页面的信息摘要, 这个比更改时间更准确些
User-Agent
: 客户端标识,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 这是一个糟糕的东西, 多数浏览器这个字段都很复杂, 区别十分微妙
Cookie
: 客户端存储的cookie字符串
请求体
请求体主要用于提交表单的场景. 实际上, 请求体是比较自由的, 只要浏览器端发送的body是服务端认可的就可以了. 一些常见的body格式如下:
- application/json
-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 multipart/form-data
- text/xml
我们使用html的form标签提交产生的http请求, 默认会产生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的数据格式, 当有文件上传时, 则会使用multipart/form-data.
响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响应行, 由协议和版本, 状态码和状态文本
第二部分是响应头, 由key/value组成
第三部分是空行
第四部分则是响应体, 为html代码
响应状态码和状态文本
-
1xx: 临时回应, 表示客户端请继续
-
2xx: 请求成功
-
3xx: 表示请求的目标有变化, 希望客户端进一步处理.
- 301/302: 永久性/临时性跳转
- 304: 客户端缓存没有更新
-
4xx: 客户端请求错误
- 403: 无权限
- 404: 请求的页面不存在
- 418: it's a teapot, 来自一个愚人节玩笑
-
5xx:服务端错误
- 500: 服务端错误
- 503: 服务端暂时性错误, 可以一会再试
对前端来说, 1xx系列的状态码是非常陌生的, 原因是1xx的状态直接被浏览器的http库直接处理掉了, 不会让上层应用知晓.
2xx系列的状态最熟悉的就是200, 这通常是网页请求成功的标志, 也是我最喜欢的状态码
3xx系列比较复杂, 301实际上更接近于一种报错, 提示客户端下次你可别来了, 304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状态码, 产生这个状态的前提是: 客户端本地已经有缓存的版本, 并且在请求头中告诉了服务端, 当服务端通过时间或者tag, 发现没有更新的时候, 就会返回一个不含body的304状态码.
响应头
Catch-Control
: 缓存控制, 用于通知各级缓存的保存时间, 例如max-age=0, 表示不要缓存
Connection
: 连接类型, Keep-Alive表示复用连接
Content-length
: 内容的长度, 有利于浏览器判断是否已结束
Content-Encoding
: 内容编码方式, 通常是gzip
Content-type
: 内容类型, 请求的网页则为text/html
Data
当前的服务器日期
ETag
页面的信息摘要, 用于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到服务器取回页面
Expires
: 过期时间, 用于判断下次请求是否需要到服务端取回页面
Keep-Alive
: 保持连接不断时需要的一些信息, 如timeout=5, max=100
Last-Modified
: 页面上次修改的时间
Server
: 服务端软件的类型
Set-Cookie
: 设置cookie, 可以存在多个
Via
: 服务端的请求链路, 对一些调试场景是很重要的一个响应头
HTTPS
HTTPS基本保持了HTTP的设计思想, 它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是确定请求的目标服务器的身份, 从而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网络中间节点窃听或者篡改.
HTTPS是使用加密通道来传输HTTP的内容, 但是HTTPS首先与服务端建立一条TLS加密通道. TLS构建于TCP协议之上, 它实际上是对传输内容做了加密, 所以从传输内容上来看, HTTPS和HTTP没有任何区别.
HTTP2
HTTP2是HTTP1.1的升级版本, 它最大的改进有两点, 一是支持服务端推送, 二是支持TCP连接复用.
服务端推送能够在客户端发送第一个请求到服务端时, 提前把一部分内容推送给客户端, 放入缓存当中, 这可以避免由客户端请求顺序带来的并行度不高, 从而导致的性能问题.
TCP连接复用, 则使用同一个TCP连接来传输多个HTTP请求, 避免了TCP连接建立时的三次握手开销, 和初建立TCP连接时传输窗口小的问题.
其实很多优化涉及更下层的协议, IP层的分包情况等, 和物理层的建连时间等都是需要被考虑的.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