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备考的这三个月,内心其实是不太能够平静下来的。一边是喷薄而出的我想要,一边又是极力压制下的我应该,最终归于我能够的赤裸现实。
在此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始终无法对于未来的职业走向抱有持续的专注。无压力吗?要说压力不可谓不太,毕业之际,我需要为自己找到一条谋生的路径。现实的紧迫性,家人的催促,年龄的焦虑…
这些因素随意选取一条都能造成不小的压力,可实际情况是我好像缺乏某种紧迫感,不知道是压力过大造成了暂时性的自我麻痹还是这几年的见闻让自己变得更为“松弛”了。
自我感觉是变得更为“松弛”了。从决定考公开始,好像就隐隐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期限,没有说今年必须就得考上,可以给自己多一些富余时间。这些念想更多地源于周遭给自己营造的某种“幻想”。
这三年,让我接触到很多对生活抱有松弛感的人,但他们从没有停止向前的步伐。回想自己的过往,好似太过紧张和压抑,机会只有一次,必须拼劲全力。
可当“松弛”的想法一旦根植于心,好似缺少了一份决断力,我会将这种“松弛”定义为摆烂,内心是有抵触的,也是不愿接受的。可我别无选择,好似只有去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而后才能去思考这种状态之于自己的适配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松弛感”,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遇事不如意而累计的挫败感所找的借口,缺少了一份必胜的决心。当然,也不可否认心态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
其实内心还是非常恐惧这种变化的,害怕自己由此一蹶不振,养成那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凑合心态。以至于在这三个月的省考备考期间,不断通过满满当当的计划清单来试图冲淡自己的“松弛”状态。结果事与愿违,越是填满自己的时间,越是相差甚远。
久而久之,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这三年给我带来了什么,好似让自己心性更高了,以至于不能脚踏实地的去朝着某个目标前进。如何没有这三年的经历,或许会更加笃定的去做一件事。
现在的自己还是不能理清这份“松弛感”之于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