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人性论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曾军庆,2011/08/19
1、我在闵家胤、弗洛伊德、马斯洛和肯·威尔伯的系统人性论思想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人性就是无生命物所具备的那种物质性(耗散、物理化学性质)、植物所具备的那种生物性(新陈代谢)、一般动物所具备的动物性(情欲和本能)、人性(自我意识、思维和智能)与神性(超越自我、超越个体)的合一。
2、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指出: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Eric Berne把它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3、Eric Berne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基于他的PAC人格结构理论的,具体来说,就是他认为:
(1)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2)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3)“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4)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4、我认为,系统人性论比PAC人格结构理论更能系统、深刻反映个体的个性。
5、基于4的假设,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系统人性论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要点如下:
(1)个体的个性是由五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物质性(耗散结构)”、“植物/生物性(新陈代谢)”、“动物(情欲和本能)”、人性(自我意识、思维和智能)、神性(超越自我、超越个体)等五种状态。有时,我们把个性的构成简化为三种心理状态或三种性质:动物性(兽性、情欲、本能)、人性(理性、思维、自我意识、智能)、神性(超越理性、超越自我、超越个体)
(2)这五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五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五部份。
(3)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植物性--植物性,动物性--动物性,人性--人性,神性--神性。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神性--动物性(兽性),人性--兽性(动物性),神性--人性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
(4)最理想的相互作用,要根据人们交往所处的环境,有时可能是人性刺激-人性反应,有时可能是神性刺激--神性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