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德国人文主义之父尼古拉斯——哲学笔记038

德国人文主义之父尼古拉斯——哲学笔记038

作者: Why圈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23:27 被阅读0次

尼古拉斯(Nicholas of Cusa,公元1401-1464年),出生在德国摩泽尔河畔的库萨村,尼古拉父亲是一个船主兼商人,他先是被送到荷兰共同生活兄弟会办的学校念书,1416年进海德堡大学,次年转入帕多瓦大学,1423年获教会法博士学位,但他放弃法律,1425年在科隆进修神学。1432年参加巴塞尔宗教会议,此后到罗马教廷任职,担任枢机主教,他在处理教会事务之余,搜集、整理古典文献,开展数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论有学问的无知》(1440),《论推测》(1440),《论智慧》(1450)等,他是近代市民阶级新哲学思潮的先驱。

一、生平轶事

尼古拉斯藏书尤丰,发现了十来部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Plautus)佚失的戏剧手稿和西塞罗的《论国家》。他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也深有探究,是绘制中欧和东欧地图第一人,还提出了改善历法的方案。他还从事过消化药的研制,醉心实验和应用科学。其宇宙论则从宇宙是极大的没有边际的前提出发,得出宇宙并不以地球为中心而运动的结论,这实际上预示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研究植物生长,得出植物从空气中吸收营养的结论,也为现代科学所证明。尼古拉身后为他1458年在家乡所建的医院留下的一个庞大的图书馆,本身也成了一个学术中心。

二、哲语名言

越明白自己的无知,他的学问就越高。

自然界里面看来最明显的事物也未必可以确认。

上帝在一切中,而一切即在上帝中。

上帝就好像一张脸,在不同镜子中显现,有无限的镜子,就有无限的显现,显现在万物里面。而这个上帝一方面有超越性,另一方面还有内存性。

在一个圆里面,你画上多边形,不管增加到多少边都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圆。

一切事物的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就是上帝,上帝借着那独一的道创造一切事物。

是任何一种潜能的现实,因为它是任何一种潜能的目的。

三、主要思想

1.论上帝和宇宙。尼古拉突破了正统的宗教神学观点,认为上帝是无限的,是绝对的极大,是一,又是一切。同时,他又说,宇宙则只是相对极大、相对统一。这样他就给上帝保留了一个特殊的超然的地位。尼古拉从宇宙是极大的、没有边际的这一观点出发,得出了同正统神学所奉为权威的地心说相对立的结论:所谓恒星天层并不是宇宙的边界,地球也不是宇宙固定不动的中心,似乎到处都是中心,没有一处是边界。他不再对创造者与创造的活动和创造的对象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是将三者看成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说上帝创造万物,和说上帝就是万物乃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而已。所以上帝与万物乃是内在统一的,上帝构成了万物的内在本质,但上帝又通过万物来展现自己,故而上帝又处于万物当中。在世界上由于上帝的创造作用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但这些事物并不是分散的孤立的个体,而是由于“爱”的作用而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宇宙。

2. 对立统一(coin-cidentia oppositorum)理论。尼古拉提出与基督教神学独断论截然相反的哲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在上帝和宇宙中对立面是一致、符合、统一的。“由对立物构成的一切”,“从占优势的那一个对立面得到自己的性质”。上帝既是极大,也是极小;人性既是有限(作为形体),也是无限(作为精神);这都表明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3.有学问的无知。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感觉以及想象,形成概念的理智和把握对立面的心智。尼古拉认为心智作为推理思维不能认识绝对极大,只有“心智的直观”才能使人达到与神合一的入神状态。有学问的无知是指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求,而后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一个人对这门无知课学得越深刻,他就越接近于真理,但是却不能达到绝对的终极的真理。“有学问”和“无知”这两个方面总是联结在一起的,是对立统一的。这里包含有认识中相对与绝对、有知与无知的辩证思想因素。

参考文献:

得到app,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陆扬,库萨的尼古拉与否定神学,贵州社会科学,2012.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国人文主义之父尼古拉斯——哲学笔记0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on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