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神秘主义神学家、哲学家埃克哈特大师 (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无论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和他死去以后,也无论是他自称还是别人称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译为爱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师而闻名于世的。
在基督教哲学中,历来有神秘主义的传统。13-14世纪,在德语地区出现了一股神秘主义思潮,史称“德国神秘主义”,其最重要代表就是有“德国思辨之父”称誉的艾克哈特大师。
艾克哈特的学术活动是在经院哲学繁荣阶段的影响下开始的。阿尔伯特、托马斯师徒建立了神学与哲学的亲密联盟,不仅使哲学由于附属于神学而套上了枷锁,而且也把神学束缚在本质上是世俗学问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上。如何把信仰和理性二者分离开来,就成为晚期经院哲学家们的主旨。在这方面,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与司各脱、奥卡姆等人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
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灯。马丁•路德在其主持编印的《德意志神学》中,对爱克哈特的神学思想备加赞扬。
埃克哈特大师生于德国图林根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15岁时入多米尼克修会,求学于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后任埃尔富特、图林根、萨克森、波希米亚等地多米尼克修会会长。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长。60岁时,在科隆任神学教授。1326年被属于方济各会的大主教控为异端,乃上诉于阿维尼翁教廷。1329年3月,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在通谕中谴责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其时爱克哈特已在两年前死于阿维尼翁。
埃克哈特的死,也是传奇性的。有一个门徒 ── 一个好奇的、多问的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他:“师傅,我知道您快要过世了,但是在您离开肉体以前,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要不然它会缠我一辈子的。”
爱克哈特睁开眼睛说:“什么问题?”
那个人说:“当您过世以后,你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后他闭上眼睛死了。
爱克哈特的哲学和神学,含有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及阿拉伯哲学的因素,对其后的宗教改革、浪漫主义思想、19世纪德国哲学及现代存在主义等均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万物是纯粹的“无”,万物的存在即为上帝;基督既是人类的焦点,又是人类的救赎者;人里面有一种“神性的残迹或火花”,一种非受造的“心灵之光”,可以通过“超脱”与作为万有之源并高于创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连,从而达到“无所求索的泛爱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也达到很高水平。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苏索和陶勒尔为其弟子。苏索曾为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辩护,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长和神学教授的职务。为表达其神秘主义神学观点,爱克哈特创造了许多抽象词汇,对德语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著作有《圣经》注释,德文的《专论》和《讲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脱》等。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选 :
1.事实上,黑暗中,人们可以找到光,因此,当我们处于悲伤的时候,光离我们最近。
2.占有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少。
3.看住你自己,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摆脱你自己;这才是至善之行。
4.真正而完全的顺从,是位居首位的美德,无此美德,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有了真正的顺从,都是有益的了。
5.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丁点儿灰尘散落。不论多细小的东西都附着在灵魂上,让你无法见到我。只有那不可见的,能让你见到那可见的。只有你里面的一切都归零,然后你才能见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见;除非无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6.如果一个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像为自己一样为他要到一切。
7.是谁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荣耀的人。
8.除了放弃意愿,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一个人成为纯真的人。的确,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弃自己的意愿,那么我们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放弃我们全部的意愿并且为了上帝的缘故敢于从外部和内部摆脱掉一切事物,那么,我们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这之前就做不到。
9.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进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寺私愿了,那么,这才是完善和纯真的意愿。谁在这方面达到得越多,谁就越是真正的投身于上帝。
10.人若是如此地将自己的一切都抛弃掉,那他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怀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为,他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盖住了我的头,谁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11. Into the soul's essence no speck can ever fall. Anything, however small, adhering to the soul, prevents your seeing me. We cannot see the visible except with the invisible. When all things are reduced to naught in you then ye shall see God. God is not seen except by blindness, not known except by ignorance, nor understood except by fools.
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丁点儿灰尘散落。不论多细小的东西都附着在灵魂上,让你无法见到我。只有那不可见的,能让你见到那可见的。只有你里面的一切都归零,然后你才能见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见;除非无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12. In the soul's essence there is no activity, for the powers she works with emanate from the ground of being. Yet in that ground is the silent 'middle': here [in the ground is] nothing but rest and celebration. . . . There is the silent 'middle,' for no creature ever entered there and no image, nor has the soul there either activity, or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she is not aware there of any image, whether of herself or of any other creature. . . . When the soul comes to the nameless place, she takes her rest. There . . . she rests.
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一丝动静,因为她的力量来自存在的地上。但那里是静悄悄的“中央”之地:那里只有安息和庆贺……那里是静的“中央”,因为不曾有生灵踏足,不曾有形和魂在此活动或思考,因此,她没发现那里有任何有形的东西,不管是她自己的还是别的生命的……当灵魂到达那无名地,她便安歇了。就在那里…… 她安歇了。
艾克哈特阐释上帝、灵魂与合一
(一)论上帝
艾克哈特对上帝的理解明显地表现出脱离基督教神学正统的倾向。他首先在“神”(Gott)和“神性”(Gottheit)之间作出了严格的区分:“神和神性有天地之别”。艾克哈特所说的“神性”,指的是一种绝对超越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关系,甚至也不依赖于同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它既撇开了与创造的外在关系,也撇开了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因此,神性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因为认识和语言都建立了一种关系,而这样一种关系在神性里面是根本不存在的。神性既不是圣父、圣子、圣灵,也不是善、完美,甚至也不是存在。对于神性来说,最适当的方式就是沉默。唯一谈论神性的可能性在于,否认神性具有被创造的、受限制的存在的任何属性,仅仅以否定的表述来谈论它,否认它有任何属性,有任何能够归属于造物的“谓词”。在这方面,艾克哈特明显地受到伪狄奥尼修斯的否定神学的影响。
然而,这个隐秘的、不可说、说不出的神性与基督教正统神 学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神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它仅仅局限于认识自身,那么它对于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艾克哈特看来,神性必须走出自身,而且它也能够走出自身,能够让多从自身涌流而出。一旦神性进入某种关系,它就成了神。神性是沿着双重的途径,即借助双重的关系成为神的。首先是借助一种内在的关系,从它产生出神的各个位格。神本身就是认识,神性由此分出了主客体。圣父是主体,他用来倾诉出自己的永恒之言则是客体,即圣子。联结圣父与圣子的爱就是圣灵。这样,艾克哈特在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上帝之上又增加了一个自身是无的“原初神性”,三位一体的上帝就成为神性第一次流溢的结果。其次是借助一种外在的关系,从它产生出受造物,它由此而成为造物主。“在造物存在之前,神还不是‘神’。毋宁说他是他所是。但是,当造物出现并且接受自己被创造的存在时,神并不是在自身中是神,而是在造物中是神”。圣父在永恒中生育了他的圣言,在圣言中有所有被创造的存在物的原型,即理念。在这个阶段上,事物都存在于神里面。上帝认识到这些理念,从而创造了万物,上帝的认识也就是创造。一切事物都从上帝那里获得自己的本质。因此,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上帝无处不在,又不在任何地方。艾克哈特最终得出了世界和神同样永恒的结论。他写道:“有一次人们问我,为什么神不更早些创造世界,我回答说,他不能这样做,因为他还没有存在。在世界存在之前,他并不存在。此外,由于神是在他存在于其中的同一个现在里面创造世界的,他怎么能够更早些创造呢?因此,好像神在期待着某个未来的时刻,以便在这个时刻创造世界,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就在神存在并且生育与他同样永恒、完全和他一样的圣子的那个时刻,神也创造了世界”。艾克哈特由此陷入了与教会当局的对立。
(二)论灵魂
与关于神、存在、造物的本体论思想相结合,艾克哈特刻画了人在宇宙中占据的高贵地位。这种高贵的特性不言而喻在于,人拥有一个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灵魂。“灵魂在本性上是按照神塑造的”。[16]如同上帝是三位一体一样,灵魂也是由三种力量构成的,即记忆、理性、意志。记忆是一种保存的能力,它把其他能力交付给它的东西保存起来;理性是理解的能力,当理性的对象是上帝时,其他一切力量都必须协助它;意志则根据其意愿来提供和禁止一切。与托马斯一样,艾克哈特强调了理性的优先地位。理性的高贵在于把握我们当下不能触及的事物,而意志的高贵则在于自为地把握所有事物,特别是在理性束手无策的地方。但是,意志的力量需要其他力量尤其是信仰的辅助,而信仰又归根结底来源于认识。在强调理性优越地位的同时,艾克哈特对意志也作了一定的肯定。
艾克哈特把灵魂看作是一种多层次的存在。在这些层次中,有一个特别深邃的层次,它直接地与灵魂自己在神里面的原型、与灵魂的理想的存在相联系。艾克哈特将这个层次称之为“灵魂的火花”。凭藉它,人以某种方式分有了神的本性。艾克哈特甚至赋予灵魂以与圣子等同的地位。认为在上帝的“独生子和灵魂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三)神人合一
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为了从多样性退出,返回到统一性,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返回自身,聚精会神,力图在自身中,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艾克哈特称这一过程为“隐遁”。所谓隐遁,并不是世俗生活的隐遁,而是心灵的隐遁,是灵魂不为尘世的万千景象所引诱。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它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如果灵魂要观看神,它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它就绝不能认识神”。
其次,隐遁是最终放弃任何个人意志。人要想追随神,就必须放弃任何追求,哪怕是最高贵的追求。艾克哈特所倡导的这种自我放弃甚至排除了祈祷。“隐遁的纯洁不能祈祷来,因为祈祷的人是企求从神那里得到某种自己想分享的东西,或者是企求神为他免除什么东西。隐遁的心灵一无所求,他也根本没有自己立意要摆脱的东西”。人就连力图自觉地履践神的意志也不可以,若不然,在他里面就还有一种特殊的意志,这种意志将妨碍他与神完全合一。
再次,隐遁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艾克哈特认为,没有任何概念认识──无论是关于造物的,还是关于自己本身的,还是关于神的──能够把人引向与神的神秘契合,这种契合处在一个完全超概念的领域。灵魂要想达到神,甚至要完全失去自身。“灵魂要想认识神,它就必须也忘掉自己,必须也失去自己;因为灵魂只要还看到和认识自己,他就看不到神、不认识神。但如果它为了神而失去自己,放弃一切事物,它就又在神里面找到了自己。当它认识神时,它就在神里面以完美的方式认识了自己和它所放弃的所有事物”。
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的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艾克哈特称之为“为神而清心”,或者称之为“失去神”。他说:“只要灵魂还有一个神,还认识一个神,还有一个神的概念,它就离神还远着呢。……因为如果神被称之为神,这就是出自造物的意志。只有当灵魂成为一个造物时,它才会有一个神。如果它重新失去自己的造物性质,神才在自身中依然是其所是。灵魂向神表明的最大荣耀就是,它沉浸在自身之中,从神解脱”。
这样,灵魂就达到了一种艾克哈特称之为“真正的寂灭”的状态。这种寂灭,艾克哈特有时又称之为灵魂的死亡,它直接汇入了神的本质,灵魂从而也就达到了与神契合的境界。此时,在神和人的灵魂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你们看,灵魂怎样才能够达到其最高的完满:当神来到灵魂中时,就在灵魂中涌流出神的爱泉,它使灵魂又回到神之中,使人仅仅从事那属灵的工作。啊,每当我一想到灵魂与神的这种结合,我就感到无比的惊奇。神使灵魂恬美愉悦地从他自身中流溢而出,使灵魂对所有叫得出名的事物都不再感到满足了。确实,灵魂甚至对它自己也不感到满足了。神的爱泉充满了灵魂,使灵魂从自身中超拔出来,进入其最初的本源,这本源只能是神。在神里面,灵魂达到了其最高的完满”。在这种状态中,人的灵魂最终与神达到了完全的合一。
艾克哈特关于神和灵魂的思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德国哲学的思辨精神。他把灵魂与上帝的契合纯粹看作个人的事情,看作是内在世界的一个过程,也为即将到来的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也与近现代神秘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谢林、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都曾给予艾克哈特的思想以很高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