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先前并没听说过;或者,听说了,也未必会专程去一趟。但如果走着走着,忽然路边闪出一块指示牌,说是有这么个某某地方,稍稍多走点路就可以到,往往也就去了。
应城矿山公园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博物馆从外面看,很难领悟它设计建造的寓意何在,也不容易猜出到底里面展出的主角是什么矿。但因为知道应城有石膏矿和盐矿,便想应该是这两个矿。看后方明白它的主角是石膏矿,捎带着有一点点盐矿介绍。
博物馆从外面看博物馆为何选址在此,想必应该这一带是原来石膏矿开采地的缘故吧?结果,一问,不是。说石膏矿开采地还远着呢。
再深入了解,原来此地在营建一个大矿山公园。未来公园全部建成,将分地上地下,有膏矿景区、盐矿景区和温泉景区三个景区,园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主要矿业遗迹面积20平方公里。
博物馆是前期完成并开放的工程,是涨知识或见识的地方。
石膏的学名叫“二水硫酸钙”。“二水硫酸钙”表达的应该是石膏的大分子成分:两个水和一个硫酸钙合成。这是不是说,从石膏中可以分解出来水,硫酸和钙?没听说有这样出产的。另外,是不是水和硫酸钙合成分子,只能是二水一个硫酸钙,不能“一水硫酸钙”,也不能三水或四水……“硫酸钙”?
石膏的学名叫“二水硫酸钙”又了解到,应城矿产的,叫“纤维石膏”。基本色是黄色,还有白色。少量无色透明的,十分好看。
少量无色透明的,十分好看石膏分加没加工两种。加工前后都有专业名称加以区别,加工过过的可能化学构造有了改变,俗称“熟石膏”,没加工过的俗称“生石膏”。
熟石膏”为雪白色,可能就是脱了水的“硬石膏”,常见于建筑方面使用的膏板膏条和用于塑造石膏像,医疗方面也有用途。
熟石膏”为雪白色“ 生石膏”就是把石膏矿石直接拿来使用了。点豆腐的应该是“生石膏”;另外,“生石膏”色泽虽非雪白,却也黄或白得好看,加上质地软柔温润,很容易雕刻制做各种形体实用品或工艺品。
很容易雕刻制做各种形体实用品或工艺品"生石膏”制做的“膏枕”,使用的年头和人众也不少。因为其软柔温润,拿来枕头,相较于过去年代常见使用的陶瓷枕或石材枕,应该很受用。
点豆腐的应该是“生石膏”但古墓中很少听说有膏枕出土,许是“生石膏”分子结构不稳定易在空气与水中风化的原因?
看到博物馆中为石膏矿业人雕塑的群像,不禁想起,听干过石膏矿工的人讲,下井挖石膏矿极苦。矿深在地下两三百米,矿道里极热,矿工们热得没办法,索性一丝不挂;在矿道作业面,没有尽头似的每天挖挖挖,总难免联想到十八层地狱……
下井挖石膏矿极苦中国人发现并开采使用石膏的历史,据载,是在唐代(公元618~907年)以后,湖北房县与应城、山西汾阳与灵石、甘肃敦煌、山东蒙阴、江苏徐州及陕西汉中等地,相继发现并开采石膏,用作药物和制豆腐的凝固剂等。千余年了,应城石膏矿一代代人这么走过来,成名“膏都”,多少艰辛,多少付出,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早前对地矿毫无了解,以为所谓矿,既然形成,那就是一大片一整座山一样地堆积在一起;而所谓采矿,也简单,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都是矿,只管闭着眼睛往里挖就是了。实际上很多矿或者绝大多数矿,都是一层一层分夹在岩层中。开采并不容易。
博物馆用截面方式,很形象地展现出来石膏矿隔层分布的自然状态。看截面展现的矿层和岩石层的比例,石膏矿层,仅仅象是三文治夹在厚面包层中一片单薄的菜叶,可见大自然在生成石膏矿时,还是很吝啬的。
石膏矿层 象 一片单薄的菜叶这样的截面,还让我不由得想到分层的鸡尾酒。只不过,我想象中的鸡尾酒,是滚烫的是湍急奔流着的。其实,这是石膏矿形成的原初景象投映在我的头脑了。那时候,大地在沸腾在燃烧在翻滚在奔流,形成天然的高温高压且范围超广大的化学反应环境,相当于大地就是一口熔炼一切的坩埚。于是,旧的分子破裂了,原子逃逸了,新的分子重组了,原子聚结了,轻的浮上去,重的沉下来,然后慢慢冷凝,留下来各种矿脉与矿层……
想到分层的鸡尾酒人类未曾见闻的地球原初景象,该是多么的壮观奇伟啊!
到如今,虽说人类在科技制造方面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人类所掌握的坩埚,仍然不可能烧制出来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矿(隐约听说人类已经掌握了拿碳元素通过超高压手段造出钻石的本领,但都是微小的颗粒),人类毕竟还是要崇拜和依赖大自然的创造伟力。
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人类终于拥有了手段,可以从原子层面入手随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种有用的物质?
也许会,但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人类必须拥有足够强大并十分富裕的能源才行。
走出博物馆,回头再看它,似乎对设计建造的寓意有了些理解。黄色中间有墨色竖线的墙体外观,应该拟意的是石膏矿与岩石的层面关系;
黄色中间有墨色竖线的墙体外观而玻璃结构的门,则应该是拟意“结晶”了。
玻璃结构的门是的,发现和开发利用石膏矿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光辉结晶;而大地生成的石膏矿,又何尝不是大自然馈美人类之伟力结晶?
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光辉结晶无论是哪一种结晶,人们都应该深怀饱含感恩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