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夏·苏州博物馆古中山国特展

2020夏·苏州博物馆古中山国特展

作者: Macalaure | 来源:发表于2022-09-06 15:21 被阅读0次

鲜虞风云——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到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千乘之国中的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国家。战国乱世,中山国与燕、赵、魏、齐诸强抗衡,几经沉浮。王罾(厝)时,中山国进入全盛时期,称王耀兵于太行山下,与七雄相比亦无逊色。然中山外有强敌环伺,内统治阶层日益骄奢,于公元前296年,亡于赵国。

两千余年来,由于史料缺略,文物遗迹湮没地下,谜一般的中山国,鲜为人知。197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发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揭开了中山古国之谜。在两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内外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中尤以拜山陶人俑、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山”字形礼器、妾子(zí)𧊒(cì)铜圆壶等精品为最,这些文物游牧民族风格明显,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艺术和科学价值。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诠释了中山国在其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片段。

本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划,甄选164件/套珍贵文物,来苏聚首。分为“鲜虞东徙.肇建中山”、“车辚马啸.逐鹿中原”、“钟鸣鼎食.生死同欢”三个单元,全面展示了中山国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作为2020年度开年文化盛宴,以飨观众。

鲜虞东徙 · 肇建中山

战国中山国,自白狄鲜虞部建立。白狄早期活动于陕北及晋西北一带,春秋时已颇为壮大,与秦晋关系密切。晋悼公时,迫于秦国的压迫,同时受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白狄进入太行山以东地区。其中的鲜虞部安于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由此展开了战国鲜虞中山的传奇历史。

鲜虞中山建国后,一方面保留有游牧民族的习俗,另一方面也积极兼容吸纳中原文明,礼乐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国文化。中山国效仿华夏诸国完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武备,在中原列强的夹缝中生存,成为仅次于七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

成公升鼎:升鼎又称正鼎,用来盛放煮熟的肉食,是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宴飨和祭祀时,升鼎内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肉食。西周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擅用九鼎,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罾(厝)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铜升鼎,表现出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礼制的局面,也体现了当时中山国国势的强盛。

错金银工艺:错金银工艺又称“金银错工艺”,是战国秦汉时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主要用于各种青铜容器、车马兵器等器物装饰上。它起源于商代的错红铜工艺,春秋中晚期开始流行,战国时达到鼎盛,直至西汉逐渐衰落。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嵌是把东西填进空隙里或是在外围加边,错是施以磨错使之光滑平整,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

错金银工艺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制作嵌槽(嵌槽一般内宽外窄)—>网嵌槽里镶嵌金银—>打磨抛光

制作嵌槽目前发现有两种方法:一是用事先预制凹槽的陶范直接铸出,二是铸成器物后再錾刻嵌槽

镶嵌又分两种:一是嵌入金属丝片状物,二是用鎏金银工艺的方法将金银浇灌入槽内。

可以说错金银工艺是青铜器制作技术与金银工艺的完美结合,这种华丽的装饰艺术风格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嵌勾连云纹铜方壶(高45cm,口径11.3cm) 中山王厝墓出土。壶的胎壁轻薄,棱角周正,肩部两侧各有一兽面衔环。器身遍布勾连云纹图案,并镶嵌红铜、绿松石和蓝漆。花纹图案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器身模铸凸起的花纹,再在凹入的沟槽内根据需要分别填入红铜丝、绿松石和蓝漆,最后打磨光滑。壶体不同部位的花纹变换不同的形式,多种云纹相互缠绕,云气弥漫,五彩缤纷,雍容华贵,是战国青铜器中采用多种装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十五连盏铜灯  中山王厝墓出土。灯的整体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十五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体可拆分为八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树干上盘绕着一条蜷曲的螭龙,树枝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灯的圆形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着两个男俑,正在高兴地抛食戏猴。这盏灯设计科学,人物与动物刻画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钟鸣鼎食 · 生死同欢

随着中山国不断对中原文明的吸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与中原地区的各国趋于一致,中原王权思想及礼乐制度都深刻影响着中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其生活之奢靡,所用物品之精美可从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中窥得一二。九鼎、铜编钟、石编磬更是反映出中山国对钟鸣鼎食——中原礼制的学习、效仿。

中山国王也将生前奢华的生活带入地下。中山成公墓与中山王厝墓共出土万余件文物,其中不仅有墓域规划图《兆域图》,还有大量的实用器及明器,反映出当时“视死如视生”观念的流行。

玉人与服饰

中山王族墓中出土有一些造型简洁的薄片状玉人佩。这些玉人有的是妇女形象,有的是儿童形象。女俑们梳着牛角形发髻,身穿圆领窄袖方格纹长袍,与中原汉族的发式、服装迥异,显然是鲜虞人的形象。这说明尽管上层贵族已经汉化,但下层人民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这种人物形象为研究战国少数民族服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龙形玉佩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山王族墓中出土龙形佩204件,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前所未见。

车辚马啸 · 逐鹿中原

中山人喜猎、尚武、擅战。春秋战国的田猎活动既是娱乐,也是军事演练,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中山国尤好田猎。中山国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自春秋立国,先后与晋及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战国策.齐策》曾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燕将”。中山以千乘之国力而攻万乘之国二,其国力军力之强可见一斑。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

这件屏风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之一。犀牛身躯肥硕,两耳侧立,双目圆睁,长尾挺直,四肢粗壮,昂首挺立。头顶、额、鼻各有一角,头顶之角最大,呈扁圆锥形。犀牛的全身用黄白相间的金、银宽双线错出卷云纹,简约而华丽。颈部有金线银片构成的项带,额角用细密的金线表现角的犀利,尾巴的根部饰有长毛纹,尾部主体呈圆柱状,装饰有四个长圆形凸起状花饰。犀牛背上的銎口用来插放屏风扇,上面装饰有山羊面。

金银狗项圈

中山国盛行田猎,出产的猎狗在当时十分著名,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两具狗骨架的颈项上都带着金银制成的项圈。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管状,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管的内面中间有合缝,管的四角有细孔用来连缀,最后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在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以金银项圈为爱犬佩戴,反映了中山国王生活的奢靡。

中山三器

1977年,中山王厝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独有的王室世系。

中山王厝铁足铜鼎

礼器、食器。是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鼎为铜身铁足,重达60公斤,是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铁合铸器物。它的最珍贵之处在于鼎的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zhōu)率军伐燕、开疆拓土的功绩,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之乱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

妾子𧊒(zí cì)铜圆壶

礼器、酒器。出土时壶内盛满清水。圈足上有铭文23字,记录了制作工匠和壶的重量。壶腹上刻有中山国君妾子𧊒对父亲厝的悼词182字,提供了有关妾子𧊒和相邦司马赒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山王厝铜方壶

礼器、酒器。壶的四角各有一条蛟龙,四壁刻有铭文450字,记载王厝十四年中山伐燕胜利后用燕国的铜器熔铸此壶,颂扬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山国君世系,填补了史书空白。

算筹用法示意图

算筹是算盘发明之前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算筹的技术法遵循十进位制,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1-9的数目,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错银铜双翼神兽

长40厘米,高24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共出土2对4件,形制相同,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神兽怒目圆睁,长舌伸直,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显得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矫健的神兽充满了神秘气息,因此被命名为双翼神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夏·苏州博物馆古中山国特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pu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