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秋阳午后,窗前阳光疏朗,不舍得睡,就那么坐着。背后是书橱,书架上的书很多,有经史子集,也有古今典藏,有工具书,也有散文名篇,看着都心里暖暖的。家里书橱还是挺多的,每个卧室都有,包括阳台。每个书橱我都分门别类进行过整理,多数都是旧书,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我家先生的也有部分我的,还有孩子们的,大部分都有翻阅的痕迹。这会闲来无事,信手拿了本诗歌:共计60首中外著名诗人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都是大家极为熟悉的。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那桥、那夜、那风景,都透着明净,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一曲具有童话和神话色彩的憧憬之歌,将我带入我年少时的夏季。
70后的我们,生活的年代,是质朴的,也是纯粹的!割草,捡柴,地里干活;刨红薯,晒地瓜那是每年的大事。红薯是主要口粮!冬天用地窖储藏,真是大智慧。吃不饱也穿不暖的岁月,家家户户几乎一样!但那时的我们却是真心的快乐。肆意的撒欢,快乐的奔跑,使劲的蹦跳,在漆黑的冬夜里玩耍,靠在坑里洗澡和夜里树下纳凉度过炎夏。记忆里,母亲的蒲扇一直在摇,蚊帐又密又厚。
这篇诗歌我现在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在七年级的课文里出现的,7岁入学的我们,读到七年级刚好是懵懂的年纪,朦胧的记得是在树下凉席上纳凉,摇着蒲扇,望着星空,解读的这篇诗歌!当然,肯定早读时跟同学一起摇头晃脑,富有韵律的读过N遍。高远的星空,给了我无限的遐想。那时的我们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形容再贴切不过: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因为交通不发达,记忆里好像去哪都是步行,特别小的时候,应该是父母用板车推着,自行车是极为稀少的。我们几乎都被辖在大约10公里的区域内进行生命的种种活动。那时的我们,眼里只有庄稼,因为饥饿。只有四季,记得冬天尤其冷,坑里的冰极厚,觉得全身都漏风。那时的主食好像只有玉米和地瓜,后来才有的小麦和棉花。所以天空湛蓝湛蓝,特别的高远!房屋都很矮,根本遮挡不住光芒万丈的太阳,晴空万里的感觉在那时是可以极目的!我们在晴日里能看到远山,就是不知道多远……也不知道山那边有着怎样的世界。
因此在那个贫穷却精神富足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我,对“天上的街市”有着近乎痴迷的遐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明灯该是怎样的明呀,整条街都亮啦?!要知道在我的记忆里:照亮用煤油灯居多,后来有了尕气灯,汽灯,再后来才有的电灯。所以觉得那时的黑夜是黑夜,月亮都特别亮,星星也是亮晶晶的。看到“飘渺”我就想到那时清晨的“薄雾”,该是怎样的仙境!?我还一直对“流星”就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骑着牛儿在天河闲逛,深信不疑!
“美丽的街市,陈列着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街灯亮了,车辆穿梭,街市也亮了,我真的有些分不清是在天河还是在街市?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啦,物质前所未有的富足,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发达,那些只有地瓜香的日子,真的太久远了,如果今天不写写,估计都要被遗忘了。现在在微信里或者抖音里看到推铁环,玩泥巴印模,玩石子,用秧子跳绳,叠四角等等的画面都觉得无比的美好,因为那些陪伴了我们整个的童年,给了我们无数的快乐和喜悦。
不知不觉想了那么多,人说记忆是温暖的,是散发着花般香气的,哪怕是在久远的黑夜里也能闻到!
凉风有信,风月无边。看来我是想家啦!等时疫过去,我就回去看娘,娘在,家在,那些饱经风霜的老树还在,只是街灯太亮了,几乎看不到星空,房子也高了,再没了穹庐陇盖四野的神秘。
仅以此文送给70后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