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物
娱乐至上,娱乐至死

娱乐至上,娱乐至死

作者: 一碗_elsie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3:45 被阅读92次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

    其实这本书早早就读完了,但是一直迟迟没有写“读后感”,总觉得可能没有办法用我拙劣的文法说明白作者的观点。

    作者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的厉害之处在于用极精炼、抽象、批判的语言,全面的描述了我们所处的一个现状,以及这种假象的繁荣背后的隐患。

    1.媒介即隐喻

    第一章的标题“媒介即隐喻”。看到第一句我就有点费解了,媒介我可以粗糙的理解为电视,收音机,手机等一切人类与外界接触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或者工具怎么就隐喻了?它暗示了什么?

    每一种媒介都给我们提供或多或少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明确的具体的说明。比如从绘画到象形文字,从字母到电视画面,它们为我们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比如,钟表的发明,把一个抽象完整的时间概念,分割出了小时,分钟,秒钟等新的单位。它仅仅是一台机器,但它使人变成了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人们也渐渐漠视了日出日落和季节交替。钟表这个新的媒介出现,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脱离简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太阳度量时间,更是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定位,不自觉的让我们更遵守时间、节约时间。这也许就是媒介隐蔽但有力的体现。

    2.媒介不可依赖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了美国印刷时代的特点。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又理性。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在印刷时代,出版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简洁明确、理智慎重是印刷机时代美国话语特征。

    人们以为我们创造的文化,殊不知,我们正在被文化控制。

    在美国的印刷时代,普通观众可以认真的听总统候选人长达8小时的辩论。在当今时代,这简直的不能想象的。我们想精简再精简,快点再快点。针对这种极端现象的对比,作者分析,在印刷时代,人们获得便是、判断能力大多是通过阅读,不仅仅是浅层的阅读,更多的是深入的长时间的阅读。这种深度阅读锻炼了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辩证的看待书作者的观点,甚至发现书中逻辑不通的地方。从而促成了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使得理性,严谨,成为美国印刷时代的特征。

    再反观当下,前段时间网红殴打孕妇事件,最近又出现了反转。当时间刚刚被爆出的时候,简直引起了全网的口诛笔伐,网友疯狂指责该网红道德人性沦丧。如今又有新闻爆出,没有动手殴打。可能是平常的推搡事件,如今当事双方都没有落得什么好处。微博上的随便一条新闻就可能引发网友大规模的一边倒的道德指责,网络暴力比比皆是。

    “掌握单一的信息,站在各自的立场也许都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没有逻辑的理性分析,自身没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就会被复杂的信息左右,甚至被娱乐控制。”

    本书的作者在书中也详细描绘了当美国逐渐进入电视媒体时代之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电视带来的信息越来越娱乐化,碎片化。新闻快速的滚动,上一条还是某地区遭受了巨大的灾害损失惨重,下一条就国家经济指数在短时间有了巨大的提高。随着这样简短又高频次的播报,人们的注意力也在不断的转换。人们越来越习惯电视的不连续性,娱乐性。这些信息再无法指导我们的行为。

    3.我们应该警醒

    当时代抛弃你时,连声再见都不会说。当年,电视的出现的时候,印刷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者提醒我们,印刷机时代的纸媒时代被电视媒体替代,严肃理智的公众话语结构是不是也从此逐渐消失,思考、行动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少。

    当然,今天的我们生活重心已经脱离了电视,而转向了互联网,但是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从坐在电视后面,变成坐在电脑后面,我们所接受信息的媒介方式没有本质的改变。互联网的海量爆炸信息更是不断切割人们的注意力,抢走了深度阅读思考的能力,甚至比电视媒体“毒害”更深。我们身处娱乐时代,不停的享受着娱乐带给我们的快感。但沉寂下来时可能也会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说到:“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

    愿我们在娱乐至上的浪潮中能保有一份清醒,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有所感,有所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娱乐至上,娱乐至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rt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