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让人满满的压抑和绝望,一如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故事的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生命的离开,并由莉迪亚的死展开一段生命不能承受的爱的故事。
故事里面的一家五口,父亲是美籍华人,一直致力于融入美国社会;母亲玛丽琳则有一个想当医生的梦想,但最终还是输给命运,活成了另外一个人。当他们的梦想难以企及时,就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最像美国人的女儿莉迪亚身上:父亲期望她能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不像自己一样被孤立;母亲则希望她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独立而优秀,并成为一名医生。
于是莉迪亚承受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压力越来越大。她的父亲每天都关注她的社交,想要她拥有更多地朋友。而母亲则以爱之名捆绑了莉迪亚,以自己强迫症约束了莉迪亚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他们根本无视也从未曾有过了解莉迪亚的真正想法。只有她的哥哥内斯懂她,但哥哥离家读书的消息让她感觉到孤立无援,她的内心世界破碎了。于是各种尝试失败后,她决定从新开始,但错误的认知让她落入水中后,无法再浮出水面,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
她的离开给这个家庭造成了很大冲击,玛丽琳陷入了执拗里,父亲开始了婚外情逃避这一切,内斯陷入未能拯救她的内疚当中,只有曾经被全家人无视的小女儿沉静地看着这一切,在家人经历一系列的变故后,成为了家人的精神寄托。
该书女主角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莉迪亚每天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渴望,她为了父母的梦想而忘了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追求,从而迷失了自己,成了家庭压力与矛盾的牺牲品。
母亲玛丽琳一辈子渴求与众不同,努力挣脱母亲的枷锁,逃离平庸的凡俗生活,却以“爱”的理由,给自己的女儿套上了最沉重的枷锁。大多数父母都会这样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使孩子在迎合与反叛中逐渐成长,从而失去了成长的快乐和自己的主见。
所以父母应该多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应以爱之名来捆绑孩子的未来跟梦想,应该让孩子做自己,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是完整与温馨的家,不让孩子患得患失,并且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以爱之名,扼杀孩子的人生。
心理学家亚隆说,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地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现在,她想起那只曾经优美地降落在一摊树脂里的苍蝇,也许它误以为那是蜂蜜,也许它从未见过树脂。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文中这段话也许就是一种隐喻,关于玛丽琳、关于莉迪亚。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从家庭到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别人的期待里委曲求全,而实质上你我并不快乐。个体的不幸福,累积在社会情绪里反过来像毒药一般腐蚀着每一个人,社会的戾气与浮躁大抵都是缘由于此吧。
也许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其努力做自己,接受不完美,拒绝背负不属于自己的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