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1000个人阅读,有1000种不同的理解,数学题也是如此,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能得到不同的教学素材。
一、课堂还原
今天讲解学习与巩固上的一道习题(原题拍图如下)
和谁比更方便?——学习巩固习题反思当讲到158÷50时,孩子们在直接判断商时明显出现困难,原因无非是和原题比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的倍数不同,这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会出现判断时思考步骤较多而顾此失彼。
这时,我引导他们思考:既然和原题比非常困难,那么能不能换一个思维方向,和其他的题目去比?如果可以,和哪一道题进行比较最方便?
孩子们很快发现,这道题和上面一道题158÷0.5对比更加方便,而且他们立刻找到这样对比方便的原因:只有除数发生了变化。
受这道题的启发,孩子们也迅速找到了和15.8÷5做对比,最方便的是原题。
到了最后一题,孩子们又茫然了,因为这道题无论和哪道题相比,两个数都发生了变化。
我提示他们:刚才我们找方便的依据是只变一个数,那这道题我们能不能把找方便的依据进行转换?
经过观察,讨论、分析,孩子们终于发现了奥秘:这一题还是和原题对比更为方便,因为和原题相比,这道题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完全相同,商不变。
二、我的思考
这样的讲解方式会不会缩短学生的思维过程?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呢?
我想: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思维已经是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且变化不一致,这样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根本无法理解。
这样的讲解不仅能让他们较快地找到正确答案,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
同时,对于优等生,我鼓励她们不走捷径,把所有题目都与原题进行对比,或者把四道题目中的任意两题挑出来进行对比,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样,同一道题,从不同的方向去讲解,就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