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改革初次出现估算时,我对估算的理解非常片面,随着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估算逐渐在我面前展开了越来越有魅力的教学价值。
在我看来,估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策略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在拿到一道题时,能够根据题目的意思和实际情况来判断这道题到底应该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2.估算策略的选择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当选择了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能够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将题中的数据估大还是估小?
3.对估算结果的决策能力,估算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结果大或者小,如何把估算的结果与问题中的数据加以比较,从而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今天在讲解练习册时,一道习题引起了我的反思:(原题拍图如下)
关于估算——学习与巩固习题反思这道题的第二问:带十元钱够吗?翻看学生的练习册,发现孩子们90%都选择的是精算。那么,这道题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解决?
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分析,很多孩子认为这道题用估算也能解决。
列出算式2.25×3.6,这道题用估小的策略显然不合适,把2.25看做2,3.6看做3,计算结果等于6,因为把两个数都看小了,实际要付的钱肯定比6大,是否小于10,却无法判断。
而用估大的策略,也会出现问题,把2.25估作3,3.6估作4,计算结果等于12,因为把两个数都看小了,实际要付的钱肯定比12小,但是否小于10,依然无法判断。显然,这里把2.25估作3离准确数的距离稍大,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道题最合适的估算策略,是当把3.6估作4时,数感好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把2.25估作2.5,这样一来,结果就等于10,因为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实际要付的钱肯定比10小,由此可推断十元一定够。
那么问题是:通常在估算时,我们总是会选择把一个小数看作离它最近的整数,这道题中却把2.25看做2.5,如果另一个数不是3.6,而是其他的数字,把2.25看作2.5不能很快口算出来时,我们应该把2.25看做几来进行估算?如果看做3,会不会出现像刚才那样仍然无法判断结果的情况?
同样,遇到其他类似的题目,看作的数与准确数之间的距离多远才合适?学生依据什么来做出判断?
如果像这道题一样,需要经历三次这样的选择,才能找到最终答案,那么这样的题目是否失去估算的意义?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需要做出快速判断且无需知道准确数字时,才要用到估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