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学习共同体”就被这样的课堂气氛给深深吸引。这是一个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平等的、相对自由的、协同的、合作的课堂。带着美好的期许,我开始了对“学习共同体”的探索。
我决定先从八年级开始,说干就干,迅速让同学们组好队,四人一小组排好座位,并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要求。因为新颖,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兴奋,都跃跃欲试。随后我将准备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她们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自己预习。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二天上课,检查了一下,竟然只有大概四分之一的同学有认真预习,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课没办法按计划进行,索性把这堂课改成了自习,我指导学生怎么去预习。慢慢地我看到了同学们去翻字典、去找资料、一起讨论……我想这不正是我要的效果吗?
第二天上课,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同学们的变化,变得比平时积极了,也比平时更自信了,我想这得益于昨天充分的预习。原来只要我们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做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好。我觉得我应该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了,少讲多倾听。
恰逢10月29日要开一堂公开课,我果断决定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在高一(4)班开课,因为我想让更多的老师看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
初探“学习共同体”有感较平时上课,这堂课同学们有了很大的突破。大部分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大胆、自信地发言,发言的人数也比平时多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我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首先,同学们的发言大多采用读答案的方式,较少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究其原因,我想大部分同学所谓的预习,只是在抄答案,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没有思考的预习等于是假预习。其次,关于小组合作探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组交流得少,甚至没有交流,不管老师怎么引导,效果很一般。课后了解原因,发现大部分同学平时发言机会少,怕发言,不习惯说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互助学习中最大的障碍。
初探“学习共同体”有感
从我自身来讲,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自我感觉设计得挺好。但上完课我发现还存在非常多的不足:首先,我还是不够相信学生,自己还是说得太多了,不自觉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其次,在课堂上由于问题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导致整个课堂就像在走流程,变成了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再次,有老师提出“是否每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这样的疑问,我也进行了反思。这堂课的设计问题较多,我给每个环节都打上了“合作”两字,这确实是值得推敲的。课后我再细读了相关的文章,对“合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的方式,一是个人合作,主要是不懂的同学问懂的同学,二是冲刺与挑战。就是对有挑战性的、较多同学不懂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由此看来,这样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在问题和环节的设计上更要精益求精,对老师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我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总结,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期待自己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江桃秀
2018年10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