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时都会有人抱怨现在的年味寡淡,全然没有了以往过年时的气氛。
那什么是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欢聚一堂的喜乐氛围;就是窗外炸响的鞭炮声;更是父母和亲人牵着你手嘘长问短时的关怀和亲爱。它既是物质上的丰盈;但更应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
每逢春节,大家都会以做团子、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和拜年等传统习俗来欢度春节。过年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团圆、亲和、快乐和凝聚。
那喊年味淡了的都是那些人呐?
我想应该是些有丰富社会阅历的中老年人,他们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他们脑中有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在他们心目中,过去在大家庭里的过年模式才是年的标准打开方式。如果你问现在的年轻一代和儿童,他们肯定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回答。
那在这些人眼里年味淡在了什么地方?
我想凝聚力和亲和力的缺失是主要原因,时光飞逝,原来的大家庭已分裂成一个个单个细胞,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那摊子事,贫富的差距在拉大,这直接导致亲情淡漠,各人只想托举着自己的儿孙出人头地,而老人的离去让相互间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它使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间没了"沾合剂″,这让横向的单个家庭之间再无亲密联系。
其中他们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的儿女和姐弟长成了现在拖儿带女的一家之主。身份也从原来的索取者变成了现在需要付出和给予的人。儿时的童心已消逝,再也没了天真活泼,过年不再是神往和享受,慢慢变成了负担和累赘。
另外大众共同认可的能承载年味的媒介缺乏也是个重要原因,我想最早的年夜饭能撑起年味的大概来,但物质和吃喝从来不是重点,它们和贴春联和放鞭炮一样,只是渲染和烘托气氛的,是让你由外及内在精神上得到愉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春晚承担起了年味传递者这个角色,当大江南北多翘首以盼着春晚开播时;当大家在盼着看本山大叔表演的卖拐时,年味不知不觉间弥漫在我们周边。
岁月更替,社会在发展,而春晚却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在倒退,当春晚办成了大写的紧张和尴尬时;当大家都以不看春晚为荣时,年味也早已退却,它让人无处可觅。
这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差距。儿时过年时吃的水煮猪肝、肉团子,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年味,因为平时是吃不上的,而现在任何山珍海味都有品尝,到过年时的食味再也和时常拉不开差距。另外当今网络信息发达,所有你想要的乐趣时刻在轰炸着人的大脑,你过年媒体里那些少盐缺油的节目再也不能体现出过年的独特性。
还有以前交通不便,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和多年不见的亲戚和朋友见上一面,大家憋了一年的热情和亲情在年吋才能迸发出来,所以会觉得只有到年时年味才会更浓烈、更醇香。而现在有了网络,天下没有了远方,大家天天可以在网上"见面″,过年时大家都发送些不咸不淡的问候,再加上"口罩事件″的影响,人们就更懒于出门,街上少了川流不息的人群,这对年味也是个重创。
还有一个回避不了的事,那就是想要有年味是要付出成本的,吃喝玩乐这还只占小头,过年在礼金和礼品的费用支出上巨大,这让常人感到分外头痛。
诸多原因制约着年味的发展,似乎那浓浓的年味大家再也寻觅不着,但我想也有破解之法,那就是首先要拉近人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其它的阻碍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