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看过一本书了?
都市的生活,每日车水马龙,急促的脚步穿插在拥挤的人群,焦灼的汗水渗透在T恤上面散发着一股汗味。
到了晚上,霓虹灯照亮了整座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汇集在各条商业大道,每个人似乎都很忙,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和玩不尽的地方。
是不是该减缓你的步伐,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书中的那个世界,远比你现在的城市安静的多。
《罗马假日》有句话说得好,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从小就读书了,小学的时候早读课就有大声朗读,但老师从来都没有叫我们该如何真正阅读一本书籍。
为了升学率,我们做得更多的似乎是急功近利的背诵某些解题套路,好让自己能够 多拿一分。
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多拿一分,而是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好这一点,需要分为【如何阅读】和【读书笔记】来讲
如何阅读
根据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要想真正阅读一本书,可能要经过四个步骤: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属于最基本的阅读条件,这个条件在我们刚开始学习读书的时候已经掌握,即能够明白当中句子的意思。
也就是说,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这个阶段的阅读十分简单,我想绝大多数人都能明白。
检视阅读
检阅阅读的关键词是:快速浏览,略读内容,了解大纲。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的时候,不应该马上就开始啃,而是应该粗略了解这本书大致的内容,特别是针对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的情况下。
对此,检视阅读有它的步骤:
1)看书名页,有序先看序;
2)看书本目录,掌握书本大纲;
3)看书本介绍(如果有的话),尽管这里含有推销的成分,但看了不会亏,相反可能会得到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4)随便挑几个与内容相关性最大的段落阅读,尝试掌握中心论点。
5)要是遇到难度较大的书籍,不要停下来思考,直接跳过,快速翻阅,一次性把书本粗略看过。
当然,这个阶段并不指望你真的能够一下子就找到论点并且完全理解这本书,要是这样的话,那么还要读这本书干嘛呢?
分析阅读
到了第三步,实际上有些书本不必到分析阅读这一步,因为有些浅显易懂,逻辑清晰,论点明显的书本,即使再细心看一遍,也是收获不大。
如果说检视阅读要求略读,那么分析阅读属于精读了。
分析阅读需要从头开始看起,至于如何阅读,这里有几点建议:
1)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类型,不同类型会有不同的步骤,例如阅读论文类书籍,我们潜意识就要有论点,论点分析和论证过程等信息;小说类书籍,我们应该准备知道主人公的背景,为何要做这件事,怎么做,伏笔是什么等等;
2)将书中重点章节列举出来尝试串联起来,完成整体架构;
3)摸索作者要表达的问题,找出重要的句子;
4)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5)用一段话概括这本书的内容;
6)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对与错;
主题阅读
绝大部分的书籍经过分析阅读已经可以理解当中的内容了。
主题阅读要求读者根据本书内容找出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关联整理,输出一套主题架构。
例如,当我读完一本设计基础的书籍,当中提到了文字,排版和色彩等内容,那么我要做的就是把之前学过的排版等内容,结合这本设计基础的书籍,整理我的知识架构,让它成为我的知识体系,为我所用
同样的,如果我阅读了《人类简史》,当中提到过的历史故事人物和商业理论,我会将其他书籍的论点进行整合,构成一个架构,这样我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书本的内容也理解地更加透彻。
做主题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所看所读的知识点不会容易遗忘,而且知识逻辑性很强,不易混乱。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输出成一篇文章或者知识体系,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
到这里,阅读的技巧就完了。可能会有人问,有些鸡汤文的书本怎么读,像故事型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什么的,那么我的建议是,作为床头读物,怎么舒服怎么看!
读书笔记
首先明白读书笔记的作用,它的作用并不是要求长篇大论观点明确,相反,它仅仅是记录你当时一刹那的感觉或者想法。
因此,读书笔记做得开心就好,以下是几点建议:
1)准备好一个本子或者APP;
2)遇到好的句子段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摘抄下来,并加上短评。评语不一定长,真情实感即可,例如,说得很对或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这样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必理会其他人的评论
3)写上日期、书名等信息,知道这是哪一本书哪个段落的内容笔记;
4)多多翻阅笔记,看看当时的想法,你会发现又有新的理解。
阅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上的建议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常常会看到别人写的书评好像很厉害,为什么自己没想到这个点。
其实并非自己没有理解,而是别人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而已,别人的想法不等于自己的理解,所以读书最重要还是在理解书本本身的前提下加上自己的观点。
另外有些书本,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摸索到作者的意图,这几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书读也会常新,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读书的节奏,好好享受书本带给你的享受。
---------------------------------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图片未注明来源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公众号:趣达爱设计(qduckcn)获取更多设计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