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2

作者: 绿阴冉冉 | 来源:发表于2023-07-19 18:39 被阅读0次

    亡国之后,李煜被软禁在宋朝的宫廷之中,曾经天真烂漫地“垂泪对宫娥”的他,对生命忽然有了不同的理解。比如在《相见欢》中,他写道: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朝来寒雨”“晚来风”,华贵的生命面临着巨大的外在坎坷。在不断的打击下,自己的生命应该如何去坚持?

    那些曾经淫乐的“胭脂泪”,什么时候才能重逢呢?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被抓到北方的汴京之后,时常感叹时间的消逝。在时间的消逝当中,他怀念三面环江的南京,怀念长江,长江就是他的乡愁。

    这首诗中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惆怅与悔恨,与早期那些描述纸醉金迷的作品迥然不同。同样的诗还有耳熟能详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何时了”是一种无奈,生活在被俘虏、被侮辱的境况里面,春天的花开、秋天的月圆都已经变成令人悲哀的景象。

    他的一生似乎就定格在“辞庙”以后的状态,他在北方的生活、余下的生命,都陷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

    这种生命的落差实在太大,前半生作为帝王,经历了荣华富贵,后半生忽然从一个帝王降为俘虏,这使他觉得不堪回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忧愁澎湃汹涌,像春天上涨的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

    原本属于民间流行曲的“低俗”之词,竟然被李后主拿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产生了很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如果没有李后主,后来的苏东坡、欧阳修大概不会把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在李后主之前,词就是酒楼、歌楼里面歌妓们唱的艳曲,完全是表现感官与艳情的,是很被文人看不起的文学形式。

    李后主把这个局面改变了,也就是王国维说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让词进入了属于知识分子的境界。

    他一开始也有很多感官描写,比如《玉楼春》中描述女子肌肤的美,甚至还有很多情欲的描述。待到亡国之后,他被抓到北方,转而开始用自己熟悉的文学形式书写家国之思。

    借着这一特殊的契机,他利用流行歌曲的形式,描绘自己亡国以后的心境,这种传唱方式感动了大家,触及了心灵,一发不可收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既可以是亡国之君之愁,也可以是我们在生命不如意时候的愁。大家被这个句子感动了,这个句子的意义也扩大了。

    如果李后主没有经历亡国,就不会有后期的这些传世之作。他也许会继续写写自己的靡靡之音,那样他在文学上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好像真的是亡国换来了历史上的几首千古绝唱。

    李后主的命运是一种错置,一个毫无政治细胞的人,却置身于最残酷的政治格局当中。亡国,让他彻底领悟了生命从繁华到幻灭的过程。这种亡国之后产生的创造力,让词这种文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煜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ca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