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很多人在读过路遥的《人生》后,会不由得慨叹高加林的悲剧命运,我们能够看到造成其不幸的原因不可能仅仅有社会中存在的权势问题,当然有他自身的原因。高加林可谓是一个年轻的正直青年,他充满丰满的理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关注国际情势和国际焦点问题,对于国际问题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渴望通过在乡村做教师的途径进入县城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离开从小束缚他的贫穷闭塞的农村的狭小天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疑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和一腔热情。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他是一个柔弱书生,根本没有能力和底气与世俗的规则作斗争,无法彻底摆脱自己是农民的印记,他越想逃离农村,那片他生长的土地却更紧紧地拉住他,束缚他前进的脚步。他没有任何背景,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在看到自己儿子的教师位置被村里书记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之后,他们只是叹息这就是他们的命,却独自忍受着不去反抗,让儿子接受变成农民的现实,还叮嘱儿子有什么怨气不要当着书记高明楼的面发泄出来,见了人家还要热情地打招呼,生怕儿子一招惹人家会对儿子以后人生更为不利,一种畏畏缩缩、不愿意得罪人的农村人的性格凸显出来,但是高加林是不肯接受现实的,觉得自己这样富有才华的人不应该浪费在土地上,他不屈服于权利,他恨高明楼,他产生了报复心理,当然这是环境对他心理的一种扭曲。他手无缚鸡之力呀,尽管他恨人家,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宣判,他是一个有血性的青年,但是他的“血性”一到这种情景下就退却了,他跟人家对抗,可能只有死路一条,比当普普通通的农民还要惨,他深谙利害,所以只好老老实实地做农民。
高加林即使做了农民,但是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他觉得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文化层次,是不公平的。他在田地里做农活的时候,就像是蹂躏折磨自己一样,宁可让自己的身体因为干活受伤,也不想面对精神上的痛苦。但是这一切因为善良的农村女孩刘巧珍改变了,刘巧珍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大字不识一个文化水平极低的农村妇女,但是却具有最最纯真的天性,她特别善良,极尽赤诚,她有着对高加林的浓烈的爱,同时,又认识到自己和高加林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文化水平悬殊使她对加林的爱极其卑微,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加林,她不想耽误了加林的前途,但是爱是无法掩藏和遮盖的,她总是想办法给予加林最最真诚无私的爱,即使这份爱没有圆满的结果,但只要能够看见加林,能够与他在一起,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瞬间,她也是心满意足的,她经常在田间地头远远地望着加林农作的身影,心疼加林费力地做着根本不属于他的苦力活。加林回到了农村做了农民,巧珍觉得他们两个人平等了,能够在一起了,她大胆地坦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于加林的爱意,加林也无所适从了,加林觉得眼前的姑娘美丽可爱又善解人意,但是他清楚两个人根本没有共同话语,他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如果在一起,是有很大阻力和困难的,他却无法排斥巧珍的爱,他同样对巧珍很喜爱,他忍不住对巧珍做出亲昵的动作但马上又对自己的轻率行为懊悔,这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巧珍的不负责,因为此时的他在思想上还不确定对巧珍的真正感情,一方面喜欢巧珍,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跟巧珍这样的没有文化乡土气很重的农村女孩在一起是他的堕落。事实证明,还是感情战胜了理智,是巧珍的善良和真诚彻底融化了加林的心,他们结合在一起。正是因为巧珍的坚定勇敢伟大的爱,让加林走出低谷和迷茫,实实在在地做一个农民。可是,我始终认为加林真的没有好好珍惜巧珍,其实在这一份感情中,两个人的地位很不平等,巧珍爱的卑微,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加林哥,总是做加林喜欢的事情,穿一件令加林喜欢的衣服,养成了刷牙的好习惯,即使冒着被全村人笑话的压力,她也愿意为爱情赴汤蹈火。而加林呢,说是爱巧珍,但是他又主动做出什么爱的举动呢,就只是每天晚上在树下或者是草垛里对巧珍的爱抚吗?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就没有负心汉了,每一个男人都对自己的女人有过无数个夜晚的爱抚,但是这种爱抚对于很多男人来说也只是性欲望的一种发泄,没有真正的感情可言。那么加林呢,除了这种爱抚还有什么?他与巧珍的感情一直掩掩藏藏最后还是被一群小孩子说出来才得以见天日,这种情况下,巧珍还为加林辩护说掩盖他们的恋爱关系其实是不想打破他们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这全是屁话,哪有一个真正爱一个女人的男人会不把恋情公开的呢,说到底,还是感情不纯洁,心怀芥蒂,介意巧珍的文化层次,他现在跟巧珍在一起难道说没有一丁点寻求心理安慰的成分吗?因为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巧珍对他不离不弃,鼓舞着他,支持着他,是他精神的一大支柱与慰藉。他依旧不满足于现状,仍然渴望冲出农村的禁锢,拥抱外面的生活,他的理想抱负都要在那里实现。而当他去了县城当了记者,一下子变得有名气起来,他还不是一样禁不住好的前途的诱惑,在黄亚萍对他表白对他的爱情后,他毅然抛弃了巧珍的珍贵爱情,选择了与黄亚萍结合在一起,而也赢得了善解人意的巧珍的成全,有句话说得好,有时候,爱是一种成全,而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真实包含了无尽的嘲讽。他看到黄亚萍能与他聊一些他感兴趣的国际政治形势问题,能够给予他精神和物质的帮助,和她在一起才能更有未来。他自己也说过,黄亚萍给他的是一种神秘的魅力,而巧珍虽然善良单纯,但是太单调了,跟她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到未来。所以他更愿意与黄亚萍在一起,即便他对她没有爱情,黄亚萍和刘巧珍孰好孰坏那是另谈,在这里我们只谈论高加林,放弃巧珍拥抱黄亚萍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当时面对黄亚萍的表白他完全可以说“不”,可是他点头了。
他命运的转折仿佛是从这里开始的,也许不是。试想一下,如果加林不接受黄亚萍的爱情,那么黄亚萍可能对于加林的一丁点幻想破灭,而死心塌地的跟着克南,这样的话,克南的母亲也就不会因为恨加林抢走了自己的未来的儿媳妇而调查加林到县城做记者是走了后门的事实,当然也就不会有加林的被揭发与其后来的收拾铺盖走人,回到自己的乡下继续过着庄稼汉的生活。这种推理显然不可靠,张克南的母亲的告发只是一个导火索,没有这个事件,也许还会有另外让他丢了这么好的饭碗事情,他栽跟头是注定了。就像德顺老汉和他的父亲高明德教训他的一样,他进城做了干部之后,就像是丝毫不沾土一样,完全漂浮起来了,浮得越高,摔下来跌得越痛。尽管工作做得认真,用上了自己的才能,但是他完全丢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了自己能够完全摆脱乡村这一贫瘠的土地,他放下了自己最爱的人,违背自己的良心。上天注定要给他一次深刻的惩罚。他的良心也过意不去,也在纠结和陷入矛盾的地域,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未来,还是很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纵使黄亚萍很任性,不顺从自己,不是一个理想的好伴侣,他其实是在葬送四个人以及四个家庭的幸福呀。他完全可以娶刘巧珍做妻子,凭着巧珍善良的品性以及对他的爱,他能够在奋斗的道路上不断充满希望和积蓄力量,笃定前行,接近自己的目标,可是他偏偏要走捷径,偏偏要以黄亚萍作为跳板,认为只有与他文化水平相当的人才能帮助他走的更远,却忘记了是谁曾经在最落魄的时候给予他温暖和鼓励,而黄亚萍真正为他做过什么,黄只不过就是一个干部的女儿,她还不是依靠父亲的关系有了现在的职业吗?说到底也不是因为真本事,也是走了后门的。他是一个怯懦的人,不想真正付出什么就想凭空获得地位和机遇,看看曾经他自己都没有进行争取和努力,就获得了记者的工作,非常高兴,他也有隐隐的担忧,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但是良心一阵后,又理所当然地干起来,认为自己只要勤奋工作凭本事吃饭,别人就是说再多也不怕。但是他又错了,人生关键一步走错,步步都是错的,没有任何侥幸,他实际上一步步走向堕落,靠关系来到县城当记者,又因为有名气了甩掉对他一心一意的巧珍,前面万丈深渊,他真的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了呀。最终,还是回到了死也要挣脱掉的贫穷闭塞的农村,没有改变农民的标签和命运。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底层中的人,不论男女,不论知识水平高低,为了撕掉农民的外衣,做了多少违背良心的事情啊,不只是走后门,还有比走后门更令人气愤的不公平的事情,他们往往带着功利的心理,不断寻取成功的捷径,哪怕它是歪门邪道,只要迈进了属于成功人士的门槛就好,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万事大吉,他才不管对于别人有没有伤害呢,逐渐堕落成社会的罪人,令人发指,面目可憎。我们说高加林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本质上还是好的,他没有这种恶心的行径,可以说他在追求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是矛盾着的,他一边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但是又一边良心发现,内心进行忏悔,虽然最最敏感的时期过去后他又恢复了心灵的安宁,至少他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理智的,他能够分辨清楚自己哪些行为正确,哪些行为昧良心,他控制自己不逾越道德的边界。可是他对于人生丝毫不作为,根本没有做出改变现状的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可不可以说他是边缘人或者零余者呢?可能不恰当,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勤劳踏实是最靠得住的,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即使离成功还很远,却也心里安宁,至少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人生是有太多的无奈,但是也不能放弃做人的准则和价值尺度,不要逾越道德的边界,让自己在复杂浮躁的世界里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有时候,人生的迷茫和困境是自己的不甘和贪念造成的,怪不得环境和他人。
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也许是个结束,让他反省过去的荒谬,重新振奋起来拥抱现实的理想。未来的路还很长,一时跌跟头不算什么,只要他懂得了前面的惨痛的教训。他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因为他还有淳朴的村人的鼓励,还有爱他的巧珍一直在帮助他重新寻找教师的生计,他完全可以振奋起来,赢回自己的幸福人生,他有能力重塑自己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