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和做饭是一个道理,文章就是思想上的盛宴。
关键是有素材。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先天都是相同的,后天的区别更多的是因为素材的积累和梳理上。
我们练习写作能力提高的是素材加工能力,如果素材匮乏怎么能把加工能力练好呢,就算有了像模像样的加工能力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素材的积累中。
积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看、听、说。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素材虽然没有背下来,但是已经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当我们用到的时候自然会跳出来,所以我们每天浏览简书的文章也是一种积累,我们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在无意识积累中获得的。
扩大无意识积累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有意识的积累。
随意性的阅读式积累,是不牢固、不成体系,不清晰的。我们如果想在积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像管理图书馆一样去管理我们的知识,把各类知识分门别类的存储好,我们在电脑上书架上梳理的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也清晰的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分类整理。所以一定要重视积累和梳理,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如何整理呢?
第一是分类,不断的由总体到局部的方式分类,按照一生二、二生四。。。这样的分类,而不是电脑桌面上满屏幕的文件夹。重点是分类科学,名称合理,易于超找,概念清晰。这也是简书设置很多不同的题材的原因,我们可以研究模仿。但是简书的个人文集下没有再次细分的功能,建议应该完善,当然可能是我没用好。
第二是及时增加。有了值得认真研究的有用素材要及时放到相关的分类中。当然遇到新的素材时必须创建新的分类。
第三是不断删除。通过定期梳理,有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或者用处不大时就要及时删除,因为虽然人的大脑以及我们的设备存储量是足够的,但是我们的精力有限,如果不定期清理不重要的知识,存储了大量无法阅读的东西,那么我们真的就成为了档案管理员了。这个思想和现在流行的“断舍离”是类似的,这有精简才能保证大脑的高效。
其实这也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可以用到的一种科学方法:分类整理,不断总结,持续增长。对于一直努力一无所获、知识凌乱的人真的很有用。当然有很多超人大脑的记忆理解能力超强有天赋的人,可以不需要这样长期的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