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做笔记,平常日子看到一些有趣的文字,我会记在笔记本上。有时还会借此发挥,谈谈自己的想法。一本笔记本写完,再次翻翻,把一些有点意思的文字抄下来,给自己读书、虚度光阴的时光留点痕迹。继续用《潮起潮落》记之。

72
请你不要冒然评价别人,你只知道别人的名字,却不知道别人的故事。你只是听说别人做了什么,却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
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即便是你的兄弟姐妹;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建立起坚强的自我。
人一辈子充满了大起大落,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明白命运为何这样待你。人只有经历了种种变故之后,诸如密友背叛、兄弟反目等,你才会褪尽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姿态看待这世界。
健康的身体和平静的心态,是令人愉快的生活状态。
73
一生血雨腥风跌宕起伏,不外乎过眼云烟,到头来还得回归本心。
江湖的复杂和神秘,枝蔓伸开却是一张不易搞清的大网,外面的人纵有千般好奇,猎奇而已。
所谓贵族,具备三种内涵:诚信、道义、使命感。
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能够在急风暴雨中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是非常強大的。水深刚流缓,语迟则人贵。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从此以后一生都要学会如何去说话。
74
2013年初冬,因了文化馆杜鸣先生的建议,我把回乐山期间写的一部分散文随笔结集成册,受《乐山日报》印刷厂龚红兵先生的邀请,在他创办的“海棠讲座”以“把我的乐山献给你”为题,向前来的读者朋友汇报。当过知青,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任犍为教师进修学校老师赖金普先生在听完讲座后,用手机发来一首诗,七绝,赠黄潮:
春到海棠翰墨香,
东风袅袅泛崇光。
常思吾辈梦中过,
唯有诗书伴夜长。
2014年3月15日
75
龙应台女士在台大法学系讲演中谈到,作家也分成三种: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小说家张爱玲的好友苏青小姐写过一本《围城内外》,说一个离婚的女子神经总有些失常,她永远不会再相信男人。
76
你如果一直生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很再意别人的看法,那么,肯定会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一辈子不会快乐。
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言论,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想爱的人,又害怕淹没在众人的飞短流长之中。其实,没有人真的在乎你在想什么,不要过高惦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作家老舍说过:穷,使我好骂世;刚強,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77
加拿大人迈克尔.苏立文是外国人中最了解中国画的第一人。他2013年9月去世,享年97岁。他从24岁开始接触中国画,几乎认识二十世纪中国大多数画家,他写了本《中国艺术史》,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沿用了四十多年的教材。
他认为中国艺术,“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没有走出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比较小。”“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许多自我重复的东西,不断的重复,失去自己的创造方向与道路。”
这也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传统的中国画千篇一律,没有变化,脱离生活。只要走进任何一家美术馆,无论山水花鸟、梅兰竹菊,都成了符号。不过是采用不同的笔墨技法表现同样的内容而已。假如我们始终对于没有新鲜感的、陈旧的千篇一律的东西入迷,那感情已经是病态了。
油画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我理解的好的书画作品是,艺术家诚实,有激情、有技巧、有强烈的情感(消极、愤怒、绝望、或者快乐),艺术家是通过作品来传达,我们是能够感同身受的。这样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一定是好的。一直期待,呼唤这样的艺术家。
78
中国画发展至今,已经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国画作为艺术的一种门类,成功地成为农耕社会的代言人。是否可以认为,国画作为一种语言,是农业文明的语言。她描绘的山水、花卉甚至人物,无一不具备农业文明的特点。
国画发展的历史至迟已有一千多年,这门艺术经过数十上百代艺术家的努力,曾经有过辉煌的次峰,过了山顶,她就开始衰退,衰退的表现是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了广大民众。所谓“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

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艺术学院,每年毕业数以万计的学习美术的学生。加上社会上自学成材、拜师学艺的画人,现在而今眼目下,从事国画的画家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从事这一行业的艺术家总和。可悲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国画家都在重复他们前辈的语言。
当齐白石、张大千等老一辈艺术家作古后,这一门艺术无疑成了他们的殉葬品。徐悲鸿、黃胄、李苦禅、关山月等不得不把自己的艺术语言泥定在马、驴、鹰、梅等这样一些狭隘而单一的题材上,并以此独霸这一题材而称雄画坛。而成千上万的碌碌无为的画匠们,依然孜孜不倦地浪费着一刀又一刀的宣纸,重复着古人画过的题材。
我看过许多画展,发现新一代的艺术家最大的突破无非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人物与事物的形体上变形。迄今为止,我没读到一幅能够准确表达当代生活的国画。倒是见过不少的书画家,穿的像个古代人,特征是穿无领中式衣服,布鞋,留大胡子,脑后吊一辫儿。他们虽然穿古装,却一口江湖白话,令人感到可笑。
79
笔墨至上的倾向出现在明末;写意作为倾向出现于元代;大写意则是在明代中期便有了。
今天发散性质好,用于水墨写意的宣纸出现于明末清初。
笔墨至上始于松江派董其昌、陈继儒们倡导而盛于清初“四王”之类东派。

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书中,提到清代画家方式庶《天慵庵随笔》一段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渣成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白华认为,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并说:中国画以书法为骨,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一境层。诗境是中国绘画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