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卷,颇有感悟,常读常新!是教育者不错的枕边书。
教育者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所以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才是对孩子直接施加影响,施加教育影响的关键步骤。
教师只有在共同的活动中长时间做孩子们的朋友,大家成为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和倾向等等,就谈不上教育。
其中有一段话印象颇深:“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晚上的逻辑,还是游动在玻璃窗外的那个世界?不要去强迫人的心灵,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体察他的特点,志向和需要。
所以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她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是真正的精神导师,是人性中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当然不能把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世界同浮动在玻璃窗外的世界对立起来,甚至不能在思想上认为义务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的强制,不能认为教室里的黑板是对儿童自由的压制,而窗外的世界则是真正的自由。
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沟通,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相互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素养这个教育素养的血肉了。
为什么孩子们在学习的最初的日子里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了学校门槛,怀着多么深切的信任,注视着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往往在几个月之后甚至在几周之后?他们眼神中的光彩便会消逝,为什么学习对某些孩子会逐渐变得更为苦恼?
这就是情感素养,精神世界沟通的问题。
培养教师情感的源泉是教师,不仅作为一个教师,而且也作为一个朋友和同志,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里,同孩子们结下多方面的情感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跟学生见面,学生也只是在班里才感受到老师的影响的话,就不能想象有情感联系。
教育的科学与艺术无处不在,我们在日常教育教育过程中,每一次活动就是同孩子情感的链接,没有活动要创建活动,想方设法和学生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走入学生的学校生活,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陪伴无处不在,教师就是学生在学校的一本“大书”,每天从教师身上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你是他的精神领路人,也是他生命中的最重要他人!爱,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科学的爱,艺术的爱,需要无时无刻的唤醒!
情感唤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