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微信爆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引发争议,韩寒曾发文怒怼“抛弃体”,《人民日报》也曾提出类似文章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尽管如此,不少文章仍承借【同龄人】东风,开始围绕【你的同龄人有多牛逼】制造群体性焦虑。
其实,我不需要知道别人过得有多好。
01 动力是个好东西,但无需依赖焦虑
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
从小到大,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像只老黄牛一般老实巴交地学习。
到头来,从以前【读死书】、【长得丑】的批评,到如今【没对象】、【赚钱少】的指责,我不尽人意的地方比比皆是。想要申讨我,任何时候都有罪名。我也曾经还因为这种无聊的攀比陷入【读书有何用】的自我否定中。
其实,人有千百种活法,选择安逸就要忍得了贫穷,选择忙碌就要卖得了时间,我们永远不可能在所有对比中获得绝对的优胜。而我既然选择了我的一种活法,我就要接受在其它若干种活法中【比别人差】的挫败。
我又不是傻子,这种挫败我看得见也摸得着。我不够优秀,用不着别人来提醒。这是自我权衡选择后的结果。
况且,我知道我的同龄人月入多少,买房买车,游遍世界,爱情美满,然后呢?
需要靠我挫败的内心和滋长的嫉妒去鞭策自己奋发有为?初中时期我曾当了三年的全班第一,对名次近乎执念,我每天计算着第二名差几步会追上我,我频频回头,恐出差错,最终却越来越泯然众人。
动力是个好东西,但未必要靠这种偏激的手段。一切浮躁的外力都带着不稳定的因子。真正能让一个人遵从内心去学习和奋斗,应该是源于自己真正的需要。
02 战胜自己已经不容易,何苦自寻烦恼?
通常情况下,制造内心焦虑的始作俑者,30%来源于三姑六婆,30%来源于公众号10w+写手,剩下部分来源于我自己。
春节三姑六婆有许多各怀异心的聊天模式。从各种刁钻的角度和夸张的言论来证明自己及儿孙的优越。当然,其言论的真实性和目的性还有待探讨。不知哪来的错觉,家中的人认为在大城市赚钱像喝水一样容易,刚毕业月入过万的人在我们那个小城镇里比比皆是,仿佛国家的人才精英都在那里扎堆。这样的焦虑存在得十分可笑。
这个时代,毒鸡汤、丧文化收割流量,养活了一大批写手,也极大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先前蚂蚁财富推出"年纪越大,越没人愿意原谅你的穷"的文案被多次引用转载,我文章评论中也曾出现"穷逼没资格矫情"的观点。我没有抨击的意思,只是觉得某些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还尚无法成为一个人的座右铭。
我想要赚钱,也在努力赚钱,但钱就那么多,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法摆脱穷逼的镣铐,那怎么办,生活还得继续,我总得让自己过得不那么难受。难道我要因为我的穷,因为这种被社会贩卖的焦虑,一辈子无欲无求无想无念来赎罪么?
况且,我对付自己就已经够心力交瘁了。我向来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去年我辞去工作,在这个社会无所事事地晃荡了大半年,美其名曰放飞自我,追求梦想。然而,我每一天都在焦虑。翻开日记,我每天都在写着自己的才华有多么贫瘠,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可笑,自己每天在消费资源青春和财富。
清醒地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本身就是最大的焦虑。我不甘人后却步履蹒跚,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维护自己脆弱的自信心,让自己不至于矫情地被焦虑支配。所以我真的不需要知道别人过得有多好,我只要像只青蛙一样守住我的方寸之地,往上跳一跳,再跳一跳,就能知足而幸福。
03 每个人最终需要凝视的,是自己的时光
奇葩大会上,刘可乐的一番演讲让我十分震撼——
人生好像你手里的一抔水,你看着它一直在漏,你所能做的,只是让它漏得慢一点而已,我承认我可能过不好这一生,我承认可能我的所有努力只能完成平凡的生活,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吧。
有句话说,最怕一生庸庸碌碌,还在安慰平凡可贵。可如果用尽力气后仍是不尽人意呢?如果手中的水漏尽了也一无所有呢?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甘于平庸,只是平庸占了绝大部分,它必然存在在某个角落,时刻刺激着自己。
读书时期我们就在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却始终达不到这样的境地,我十分小肚鸡肠,也时常会因我不如人而喟叹自伤。所以我的精力只能够我护住手中那一抔渐少的水,每个人最终需要凝视的,是自己的时光,至于外面的江河湖海,无暇他顾。
文|季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