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儿子看了几集《小猪佩奇》,发现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不管家长多忙多累,回家之后总会以好心情去见证成长中的快乐。而我们时常喜欢站在上帝视角,对于孩子无心过错也会上升到人格拷问的程度,多次拒绝参与看起来毫无价值的活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各种想法都会藏着掖着。很多事情得不到家人们的理解与体谅,甚至不开心了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长期生活在父母刻意塑造的“完美形象”中,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做一些极端傻事用来表示抗议。
而反观《小猪佩奇》这部并不深奥的动画片,童年至上的家教观贯穿始终。佩奇喜欢做一些看起来帮忙实则添乱的事情,这时候无论是猪妈妈、还是猪爸爸,都不会放大事情的严重性,他们更看重孩子有没有受伤,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且还会参与到它们最喜欢的游戏——踩泥坑当中。
我们有多久没跟孩子一块儿玩耍了,放下手里忙不完的工作、停下眼中干不完的活儿。谁规定大人就该有大人的样子,所有的负担可能都源于内心的过度演绎。我们伪装自我的真实去取悦大众的审美,把孩子的无限潜力扼杀在众口难调的意见中。
“你该把心思用在正途”,正是我们这样的价值驱动,一次次把孩子的好动、勤奋推向深渊,造成不少孩子死板、佛性的处事风格。老师、家长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不是他们不会动脑思考,而是成年人的世界哪轮得上孩子“指手画脚”。仔细想来,“皇帝的新装”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杜撰。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也会试着通过一些大人想不到的方式去摸索实践。那时候似乎每个孩子都有梦想,并且还能说出一大堆道理来。而现在当我问班级里的孩子:你们长大后想干什么时,他们却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上话。
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没有,“梦想”在现实生活中竟成了敏感词汇。对于孩子的将来父母早有打算,擅自做主的孩子恐怕没人疼爱吧!我们总会把他们的兴趣归结为不务正业,似乎成绩成了学生当前的一切,学校、家庭有太多的规矩去限制他们对于自由的张望。
这个世界在成年人的打理下变得井然有序,孩子哪还有隐秘区域去释放天性。生活中连一个“泥坑”都看不到,连孩子不小心沾染的尘土都要想办法拾掇干净。如果一个家里容不下“邋遢”的存在,那么孩子的童年还有“健康”可言吗?
成长是需要呵护陪伴的,不能轻易去否决妄想长成星星的种子。佩奇的童年里容得下快乐与想象的影子,而我们自身要靠孩子的滑稽表演而重拾微笑。虽然成年人并不缺乏物质,但很明显已经找不回童年的感觉。
每当他们犯了这个年龄段该犯的过错时,我们会不会像猪妈妈、猪爸爸一样客观地看待问题,把“小事故”变成值得回味的温馨故事。不是挤不出时间陪孩子,或许是我们早已习惯了伪装,连孩子面前都没有了真心话,难道是担心孩子看穿成年心酸以及并不成功的逞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