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而言,尽力而为是否曾让不可能变成可能?——题记:《惜福阅历(Sisyphe Calendar)》2020.01.03
似乎有一种说法,叫做尽力而为,我们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但是面对日历上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无数过往一闪而过,但是似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够符合这两个设定:尽力而为、不可能变为可能。
是从来没有尽力而为过吗?
说到尽力而为,说到不可能,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高一时分数一张比一张低的数理化卷子,以及卷子与卷子之间的努力,以及心态的逐渐崩溃——一开始觉得,不求到均分,能及格就好;后来觉得,60分太难,得一半分就好;再后来觉得,50分也挺难啊,争取保住4字头吧;再后来,幸亏高一就那么结束了……
第二个想到的,是自己做高一班主任的那一年。一开始觉得,成绩不好没关系,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再说,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再不济班级卫生和宿舍管理总有一样能拿出手。然后我尽力了,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在下一学年聘任意向上心灰意冷写下“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班主任”。直到今年高考前,那一届学生应该已经去年毕业,我却在传达室看到了那个班我曾经的课代表。那个总是跟我撒娇的姑娘让我懵了一阵,她告诉我去年艺考成绩不好,休学了一年,然后说我不关心当年那个班里的同学。我无言以对。人心里,总有那么一些不愿回顾的绝望。
所以你看,“尽力而为”的背后,似乎总有失败如影随形。我们会在什么语境用“尽力”这个词呢?
“尽力就好”——似乎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一句宽慰:我只看重过程,并不看重结果。比如我家母上大人,在我上高中以后,就总是这么对我说。我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温暖,比小时候什么“勇争一流”之类的话温暖多了。多年以后,有一个刚从军队回到大学,看不惯周围同学们天天睡懒觉翘课,打算成立一个社团拉大家一起晨跑的男孩子站在我面前,当时我作为学院辅导员,心底里佩服他的勇气——作为学生能去尝试一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好的——但心里也知道这件事情大概不会有太长的下文,于是带着自以为和煦灿烂的笑容对他说,“我拭目以待”。那个男孩子一针见血地问我:“老师,您是不是不看好我做的这件事情?”当时我怎么回答他的我已经忘了,不走心的话,都是敷衍。但他的一针见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而今想来,我是不是对一个充满了干劲的男孩子,用“尽力而为”的鼓励,兜头泼了一盆凉水?
当你对别人说“尽力而为”的时候,大概和“拭目以待”是个差不多的意思,我知道结局大概率不会怎么样,但是你尽力去试一试,总没坏处;当你对自己说“尽力而为”,一部分是纯粹为了体验一把挑战的过程,暗地里,其实也已经做好了失败的预设,因为往往“尽力而为”的下一句,就是“实在不行”。因此,这个命题中的“尽力而为”,或许,是需要改一改的。
抛开“尽力而为”,再来看这个命题,“不可能”和“可能”,也是值得说道说道的。
一般来说,除了一些综艺节目的设定,人只要有了些许自知之明,就不太会再去挑战真正的“不可能”。我记得当年偶然间遇到这么一句话,让我顿觉醍醐灌顶:“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事,而智慧,就在于能够区别这两类事。”但凡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那大抵就会有这样一种方法论:凭着现有的自知之明,接受不可能的事,挑战可能的事。所以,所谓的“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其实也是旁观者视角。你要问我,我有没有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过,也许在旁人的视角里有,但在我的视角,我觉得没有。周围的亲戚和父母的朋友有人觉得我考上了不可能考上的高中,再考上了不可能考上的大学,但在我自己看来,被母上大人叨叨了这么多年的“勇争一流”,最后我真上了一流的学校,你们说这是不可能变为可能?之前都是逗我的么?由此可见,所有的可能和不可能,其实都不过是一种“能否胜任”的预判罢了。所以,去考虑“可能不可能”本没有什么意义,只要坚信自己可以,就行了。就像运动品牌很喜欢的句子“没有什么不可能”,预设了自己能够胜任,然后全力以赴,自然是可以达到一切目标的。
——咦,“全力以赴”,这个词似乎能够更好地表达原命题中“尽力而为”想要表达的意思。对嘛,不可能和可能,都是指向最终结果,那就不要让一个似乎更看重过程的“尽力而为”在这里混淆视听了么,用“全力以赴”多好,目光狠狠地盯住预期结果,目标明确,才能更好更快地摘取胜利果实。
尽力而为,是失败者失败后的自我宽慰;全力以赴,是挑战者出发前向着胜利的壮志豪言。
——所以啊,尽力而为不曾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但全力以赴,能够让我认为我可以变为我真的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