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用户思维很重要,那么怎么才能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用到这种思维?
在单纯的生产厂中,不像普通公司一样能接触到一个产品从出生到落地的全部过程,所以普通的用户思维并不能全部套用过来,能同理运用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明确战略,我们得想清楚“消费者通过我们的产品得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依赖我们的产品?”,“我们又想从消费者身上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
第二个层次,明确谁是我们必须抓住的客户,所有产品的目标群体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找准消费群体,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好恶来制定不同的产品。
第三个层次,明确我们的能力范围。弄清楚战略和消费者群体后,我们就可以把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花费在更值得的地方,把消费者在意的确定性做好,而他们不在意的,可以少投资人力物力甚至放弃。
知道这三个层次后,于是我们在生产时遇到问题就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软高遵和普通软遵同时出现小花歪斜,位移一个毫米左右,属于C类事故,但是批量较大,怎么处理?
首先,我们得明白公司的战略。在精造工程中,公司提出,“好看”、“好抽”、“抽起来好看”,而这三个词就是答案。“好看”主要是指外观质量的美观,“好抽”主要指烟的吸味,而“抽起来好看”所指甚多,但主要在于品牌的影响力及产品的设计感。
把战略的答案代入第二、三层后,软高遵针对的是较高端消费群体,大家交际时,消费者把烟拿出来,一看小花是歪的……指不定别人就会想,做工这么差,这人不是抽假烟吧……别人这么一想,本来出去社交抽软高遵就有“面子”的需要,让自己“抽起来好看”,结果拿出来没让自己抽起来好看,还扫了自己的“面子”,这位消费者还会信赖这个品牌吗?所以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在普通质量的标准下,对外观质量是会有很高要求的,甚至在更高价格的烟里,拉线是否能一次就轻松拉开,小包透明纸是否褶皱过多,小盒里是否有夹沫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体验。
而普通软遵消费者一定是消费力弱的人,或许是学生,或许是底层劳动者,小花歪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影响?这里插一个故事,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同学里会有不少人抽烟,但是大家没啥钱,抽的就是长征、蓝佳品这样的烟,那时质量管理没现在这么高标准,他们买几十包就有一包烟里有一只反的,想想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按照我们的质检标准,这就是倒装烟,肯定是质量事故,几十包有一包更是比较严重的批量质量事故,但是那些同学得到了,非但不会生气,反而是超级开心和兴奋,他们觉得那支倒装的烟是幸运烟,会拿出来对着那支烟开心的许个愿望……而这种价格烟的消费者,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好不容易买的烟,份量一定不能少”,所以,少支、空头、轻烟端、吸阻小这些问题就会是他们眼中的大问题。
了解到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心理,那么不同烟质量的侧重或许可以稍作调整,同样的C类事故,高端烟一包也不能过去,但是低端烟可以放宽外观质量尺度,从而把节约的人力物力放到更重要的吸味和份量上去。
就算对于同价位不同品类的烟,硬高遵或许更得中年消费者青睐,而小蜜蜂或许更得年轻消费者青睐,于是可以去市场了解他们这样的不同消费群体对自己喜爱的香烟最看重的是什么,是炫酷的外观和吸食体验?是稳定的品质和口感?又或许是一种情怀?一种对贵烟的信任?
对于消费者在意的,努力做到120分,会让他们惊喜,但是他们不在意的,做到200分他们都不一定看得见。
在通常的想法中,做市场的一定是离消费者最近、最了解消费者的,但是每一种香烟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消费群体,生产厂在研究制造香烟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满足这个消费群体的需求,那么,最应该和消费者亲近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制造厂才对,去了解消费者,变成他们肚子里的“蛔虫”,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我们的行为,这样的产品是不是更能抓住他们的心?
于是乎,我们是不是可以使用主观概率来调整各个制造环节的权重,消费者在意的,调高概率,本来是要求合格率99%的,调整到100%;消费者不在意的,要求合格率95%的,调整到90%再观察市场反应。这样慢慢的调整后,产品也会慢慢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