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每天的朗读课是我监督的,为此专门购买了米小圈的书籍,有意无意间选择了没有拼音的版本,大约7成的汉字是认识的,剩下的3成就靠猜和问我了,于是才有了有趣的发现和思考。
发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少出现停顿,即使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错,都不影响朗读,而我选择偶尔帮助他,起到字典的作用,大部分时候我选择让他自由阅读,即使读错了但不影响理解故事的内容,儿子读的很大声且有着情绪和每个角色应有的特征声色,这点很有趣,抑扬顿挫,童声悠扬。鉴于孩子对于不同角色的把握还不足,很多时候,大概不超过三种以上的角色可以驾驭,并赋予它鲜明的特征,其他时候就趋于一致了,没有区别。这一点也不妨碍我的欣赏,朗读真的很有趣,人类对于文字的发音或有不同,但赋予个体的特殊,就能演绎出文字之外的不同,看和听的感受是不同的。从视觉的信息到大脑,经翻译后再由声带发出声响,这是多重的输入、翻译、输出的过程。和演讲还有不同,朗读是既定内容的输出,从文字到情感的匹配,大脑给出合适的频率和强度的声音信号,声带负责将光电流转换成音频信号。
附带的我发现了几组错误的读音。
1、魏-鬼
“鬼”字是孩子认识的,所以很自然地读成鬼。这很符合汉字的构成规律,这是偶然还是汉字的创造规律在其中?不可而知,但值得深思。
2、邢铁--铁头
遇到复杂的字,无从解读,只好瞎掰了一个,哈哈。
3、郝--赤
这个和1类似,值得研究的是“郝”字原意是代表色彩的,朱红色,所以才有了“赤”旁。
4、板-反
这个要专家解释了,繁体字的“反”应该不是这样写的,必有根源。
我会在朗读后指出错误的读音,但不会特别的强调,也没打算让孩子一次性的认识很多字词,享受阅读,享受朗读,那种朗朗上口,沉浸在其中的感觉才最可贵,在这情景中孩子是惟一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所有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