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心理学的故事》,算是一部心理学学科史。学科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来讲述学科发展进程的。
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体例确实更有利于看到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但在阅读时不免会遇到不怎么感兴趣的篇章。
比如,这本书上册的第一部分是“前科学心理学”,第一章的主角是一众希腊先哲,当然主要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了。因为多多少少对他们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劲。
到了第二章,就是对希腊时期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学者们走马观花式的介绍,以及漫长中世界的一些宗教式所谓心理研究。到这里已经用去100页篇幅了,直到现代心理学诞生,已经快200页了。
当然,越到后面,脉络会越清晰,但这个过程是相当枯燥的。我不时地回过头翻翻目录,看看自己已经走到哪里了,有没有什么熟人。
果然,第七章就是弗洛伊德了。虽然我本人并不怎么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但他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发展影响巨大的关键人物,我对他还是有基本的兴趣的。
于是,在读第四章的时候,心里就默默产生了一种期待——快到弗洛伊德了!这样再读下去,就没觉得那么枯燥了,就像是,在跑马拉松的时候,眼瞅着预先设定的休整点就在不远处。
再往后,还有巴甫洛夫,还有斯金纳。
这么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心理学学科史的长河中像一颗颗闪亮的明星,而在这本书里,则成了指引我阅读的一个个路标。
这些路标,把漫长的旅程分成了一小段一小段,使得旅程不再那么枯燥。
同时,这些熟悉的面孔,也让我在历史时产生了更多了亲切感。
如果说有什么启发的话,其中一条一定是:碎片化阅读并非毫无意义,至少,在你在进行系统阅读时,这些概念,哪怕只是一些名词,都可以减轻你对这个领域的陌生感,也就更容易推进下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