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书店》加布瑞埃拉·泽文 2014
非常非常温暖的故事。
一个因丧妻整日酗酒,看似刻薄、冷淡、自私的怪人A.J收养了一个小女孩,而被救赎的故事。无论是亲情的,爱情的线,即使是那本应悲伤的车祸,都是浅浅的感情,和《关雎》很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对我来说是这整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这种平平淡淡,参杂着丝丝狂喜与痛苦,正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的样子。读者应该会有很强的共鸣吧?然而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一些起伏和“疑”(此处是魏老师的语言)穿插地恰到好处,完全没有无趣的感觉,其中一点点小小的悬疑的元素更加锦上添花。这又要提到《社交网络》这部片子了,这部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的。
书里有很多很多名句,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我看的时候完全没觉得句子怎么“名”了,但是由于妈妈事先看过一遍,用荧光笔画了一些句子,我多读了几遍,顿时发现句子“名”地不得了,作者太有才了。看来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的很有道理。
这本书的亮点非常多,我最欣喜的是它给了我很多在别的任何书上没有看到的。就写一些我能察觉到的吧。
说这本书是悬疑小说好像有一些道理,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情节,给我的震惊程度不亚于任何侦探悬疑小说。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它摒弃了几乎一切伏笔的写作手法(我几乎没有找到书中有任何伏笔)不再是以“看似第一方实则第三方”的角度叙事,这虽然导致读者看到“原来是这样呀”时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但是却使震撼感加强了。反而也给我们“这就是生活”的感觉,你永远没有办法在之前的经历中得到未来的走向,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是最糟糕的糟糕,还是最快乐的快乐,到时间了,就只能是它,我们能做的只有筑起爱的护盾,去面对。
说到伏笔,大家都喜欢找伏笔,包括我,我在看《白夜行》时找得乐此不疲。从这点能看出来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规律”的,刚才我说的那句简简单单的“从这点能看出来”仿佛这就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我所推理出来的结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来做一个理想实验(这里是杨老师的语言):有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有伏笔,伏笔指向的是同一个答案(当然是以正常人的“推理”思维),结果结局是完全另一个。又或者是:从头到尾的伏笔,指向错综复杂的不同结果,那书的结局又会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总想找“规律“?要我说,是因为这能使人暂时意识到自己有办法控制自己完全不可控的生活,无论这是多么不可能,我们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一定把万物逼出个答案。
书中伊梅丝如此包容渣男丹尼尔,看似不可理喻,本以为是她自己的自卑与懦弱。但看到她说她非常喜欢丹尼尔的第一本书,她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人是个渣男。我瞬间明白了。我以为伊梅丝是个疯子,其实她是面镜子。我,包括很多人,一定把自己很大一部分的感情和精力用在寻找那永远找不到的规律上。我总想把这个和那个关联起来:学习成绩好和人品好有关系吗?没有,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多高智商犯罪。那环境和人品好有关系吗?存疑,万一有人真的是天生的罪犯呢?这真的有可能吗?我没有X教授的能力,只能看事实,但却又发现不同情况有不同结果,每个都似乎有它的反例,问题就一直循环,无止尽。只有当那场“恰到好处”的车祸杀了丹尼尔,同时撞碎了伊梅丝混乱的脑细胞和思想,她才明白放手。在我的生活中,放手,放过自己,也很重要啊。
作者从A.J的视角撰写的书评也是很有意思啊。很可惜,这些书我一本都没看过,但这个写作手法非常聪明哈哈,作者为《纽约时报书评》撰稿,她把她对很多书的看法一起写了进去,还顺便水了字数(没有)。这个手法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
全书是作者用书把爱、爱情、亲情这三团毛线团织起来的的毛衣。我虽然不是一个阅书无数的人,但是我看得也不是很少,而且我能明显感觉到在欣赏书籍和电影时,我全身那名为艺术的细胞亮了,我在这两件事中感受到的快乐(好像也不是快乐,不知如何形容一种微弱的感动、震撼、崇拜、疯狂、醉生梦死融合在一起的情感),在阅读A.J或者是别的主人公的故事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和这些主人公跳动的心,那是从未有过的共鸣,关于我们对于人生至乐看法已经跳出了书本,在万里高空连在了一起,与无数个与我们一样的心灵,明亮地闪烁着。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这是我听过对于书和人之间的关系,最高的赞誉。
“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这则是作者的爱情观,不得不说,在我想象中西方人的爱情观就是这样的。这也是对他们爱情观最好的诠释。
亲情部分,怎么说,西方人有很多内心有大爱的人,他们的收养率肯定比我们高。然而,西方人又是如此独立,小孩很多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们(除了意大利人等一小部分)家庭观念不像我们这么强烈。我个人认为他们的亲情反而更加偏向于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完整。我收养你,亦或者是我爱你,不是因为我希望你回馈我任何,我老了你也需要养活我,而是我在爱你的过程,也在爱自己,看似我在照顾你,帮助你,实则你在受我帮助,和我相处的过程中带给我的意义和帮助,甚至可能对我意义更大。
“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我也是完全崇尚这一观点的,从小到大也没有动摇过。
我想每个人都会经历审判、痛苦、犯下错误。我或许曾在不经意间成为施害者,或者成为受害者。我如何处理?更积极还是更消极?
什么时候更多人才能意识到,我们来这世上的目的,或者唯一目的,是爱。
以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话来结束:
“没有人会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