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杨敏杰
最近,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轮复习。也许是连续4个月的高强度高三生活已经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进入了倦怠期。这一周的语文课,我经常是越上越生气。每每梳理过答题思路和角度后,进行习题处理时,我总会问一句:“哪道题有问题?”或者“哪个选项有问题?”再或者“哪句文言文没看懂需要我翻译的?”我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遇到每道题都详细讲。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就可以了。然而,这一周,吭气的学生越发寥寥无几了,我真的很烦恼:习题课究竟该怎么上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有时,我报了A、B、C后,一部分学生在我不厌其烦地追问下,就回答:“没问题!”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更生气了,因为改卷时,有些题明明得分率很低啊,没问题的话,你们为什么做错呢?做错了说明当时理解有偏差啊,为什么不纠结思路的偏差呢?
这让我想起来高一高二上阅读课时,那时课堂氛围较为热烈些、学生参与度较高些,然而,每当我问学生:“关于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往往也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我又不甘心放弃讲解文本,最后只能说:“你们没问题,那老师有问题问你们。”于是,又开始通过提问进行所谓“精讲”了。但上完这样的课,我总是很奇怪的感觉。我越是讲得淋漓尽致,就越觉得自己离大学里学的那些“以生为本”、“调动自主性”等等教学理念越来越远了。我不知道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曾尝试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希望通过预习,学生能旁批一些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思考疑问等,然而,有疑问的学生依然很少,更多的情况是,学生满满的批注和教参相差无几甚至一模一样,听到他们回答教参上的话时,我都“佩服”他们的“精准”!
如果说,习题做后,学生看到参考答案反思自己思路,容易明白错误的原因。那么,阅读课上对于文本的理解、对于作者、对于评价学生也能全部赞同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总是老师用很多细碎的问题来串联课堂,牵着学生走呢?如果老师一个问题不问,学生真的就没有任何问题吗?
今天,我无意间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里看到王栋生老师也提到过学生不问问题的现象,他说有时他进班上课,问学生某篇课文有要提问的么?如果学生回答没有,他就直接说:“那好,翻到下一课!”这时,学生往往就傻眼了,不行啊,老师还没教呢,怎么就翻过去了!王老师说:“你们不是说没有问题吗?既然没问题,干嘛要我教?”他写道:“学生可能第一次遇到这种‘不讲理’的老师,但他们很快明白,不讲道理、不会学习的正是他们。”看完这段记叙,我很佩服王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他的勇气。有时,我也产生过“学生不问,我就不讲了”的念头,但总是被自己所谓的“责任心”压下去,因为无数次的讲课提问中,早已发现学生根本不是没问题,而是压根就没想过问题!那怎么办呢?他们不去思考,我们还不得拽着他们思考?但从小学就开始习惯于标准答案的他们,习惯于接受老师“灌”的他们,真的被拽动了么?还是我们依然在“灌”呢?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富兰克林曾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质疑的语文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