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周,胡嵩岳妈妈的语音分享仍在我耳旁回荡,字字句句,铿锵有力,令人难忘。我想其他家长一定也有与我相同的感受。
到底是读过书的人呐!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也都是她实践之后的总结与思考。
那么,抛开自身学历、职业性质、家庭环境之外,我们每一位家长,包括我自己也是一个十二岁孩子的母亲,我们究竟可以从胡同学妈妈身上学习到些什么?
为此,我特意要来了她那天在群里分享的语音文字稿,愿大家与我一起重温。从中汲取营养。力争做一名能真正用心陪伴孩子的好妈妈。
做体验式父母而非观光式父母,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而非看着他按部就班。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他选择经典优秀的书籍而非放任自由于书的海洋。树立生活中处处是学习机会的理念,而非全程寄托于学校的课程安排与书本知识。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而非宿命般地相信只要孩子比自己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57367/461a39012336f434.jpg)
用爱与耐心,守护一朵花开(文/胡嵩岳妈妈)
我作为一名母亲,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从2016年开始经常出差,2016年在外地工作10个月,2018年至2019年在北京工作15个月,10月、11月在黑龙江和安徽出差。胡嵩岳从小一直是姥姥带大的,姥姥姥爷非常用心、用情地爱护他,让他一直在一个爱的环境里长大,这里非常感谢姥姥姥爷。我平常没有时间给他做一些系统的规划,只能在大方向上做一些引导,接下来我分享下我在陪伴孩子上的个人感受。
一、 真诚、投入的陪伴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观察力非常敏锐,平常家长的陪伴是否用心,孩子能轻易察觉到。我平常在陪伴胡嵩岳的时候,尽管时间很短,但我会全情投入,不玩手机,不做其他事,很认真地回答他每一个问题。胡嵩岳练习跆拳道,有时候会教我,我也很认真地学习,不会敷衍地打几拳、踢几脚,遇见不会的还及时跟他请教。他要比赛跑步、跳绳、打架,我都很认真地把他当一个真正的对手对待,而不是以“小孩子的游戏”为借口推辞。认真参与孩子的游戏,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给孩子很大的被尊重感,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幸福的阈值,这样到了青春期,孩子不会被一点小恩小惠或一点点示好就被感动,从而降低孩子早恋的概率。
二、 阅读的选择
胡嵩岳从出生的三个月开始,我就给他看很简单的图形,一岁左右看彩色绘画书,二岁开始读绘本故事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不在家的时候就姥姥、姥爷读。我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每晚的绘本有时候是他自己选的,有时候是我选的,但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聂鲁达的诗,还是飞机知识、建筑知识、博物馆知识,胡嵩岳从没打断过我的朗读。比如聂鲁达的《给一颗星的颂歌》其实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文字非常优美,我们也读过很多遍,有次我说起聂鲁达,他马上说是不是就是写那个“我若哭着醒来,”的那个人?我们每次在阅读的时候,会连作者一起读,今年九月底有次读绘本,胡嵩岳发现“大卫.威斯纳”的书他以前读过,然后我们找了找,发现家里有三本大卫的书,上网查了大卫的生平,才知道他是个非常著名的儿童绘本大家,于是我们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大卫.威斯纳全买回来了,也是在这次,我发现胡嵩岳对绘本的兴趣开始降低,转向对文字的阅读,应该是掌握了一定量的文字储备之后,阅读开始由图形向文字,具象向抽象开始转变。有家长会在群里问,给孩子读什么书好,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去书店,孩子感兴趣什么书,自己就会选择什么书。
三、学习的外延
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学历不高,不知道该什么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哪些知识、孩子的学习全靠老师,我个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时全方位、全方面的,一天24个小时,除去10小时睡眠,6小时在学校,其他时间、其他事物、其他人都是可以提供他学习的机会。父母从事医学,可以教给他医学常识,从事建筑,可以教会他建筑原理,即使是做馒头,也可以告诉他低筋面粉和高筋面粉的区别。我有时接工作电话,胡嵩岳在旁边听,问我是什么案件,我就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他、解释给他听。很多人会觉得孩子听了些社会负面的事情会不好,我个人觉得孩子迟早是要进入社会,不应该屏蔽他,有些事情由家长来做规范的解释总比其他信息渠道误导他要好。而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除了有个复杂的杀人案,他听了说有些恐怖以外,其他都能正常接受。学习,包括但绝不限于课本;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家长们也应该保持学习的能力和对未知的好奇,为孩子做最好的示范。廖老师曾说手机不应该是游戏机,应该是学习机,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手机不是我们消耗时间的杀手,而应该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
四、学习环境的选择
如果家庭有能力的话,还是给孩子一个单独的学习空间,不要和卧室放在一起,生活和学习的功能区分开,孩子会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另外,有些家长认为,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学习上不要太在意,过分强调快乐的童年,认为学习目前不重要、不需要严格,我个人认为是个伪命题。首先,童年的界定没有标准时间,是八岁,还是十岁?其次,孩子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从一开始就不认真对待学习的话,等到二年级还是三年级才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更难,甚至终身无法养成。我个人观点是:优秀和快乐并不对立。学习认真、成绩好,孩子也会感受到坚持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快乐。永远坐在台下鼓掌、羡慕他人成功的孩子,可以有,但是让孩子早些绽放自己的光彩、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是更好吗?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说这句话错了,其实这句话的本身是为了鼓励已经在人生后半程的人积极进取、永不放弃,而不是在起跑的时候,就拿这句话来宽慰、说服自己向世界妥协。起跑线上落后,今后会有迎头赶上的机会,只是难度系数会更大。孩子努力的发条,不是一定要拧到最紧,但绝不是不拧。
五、孩子的未来
有些家长觉得,我们的孩子不求他上清华、北大,比我们强就可以了。我想问,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上清华、北大,为什么不鼓励他们上清华北大,为什么不鼓励他们去追求最好的一切?首先,这里的最好,不是指物质上的最好,不要做狭义的解释,只是力争上游的意思。我去年开始借调到中央政法委工作了15个月,接触到的都是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中纪委、中政委的同事,他们全是名校毕业,而且家里孩子也全是名校。很多人对北京的高考有误解,认为很低的分数就能上清华北大,其实并非如此,清华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分数同样很高。我接触到中央与地方的同事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专注和高效,中央各部委加班不比基层少,通宵达旦、连续出差是家常便饭,而且工作强度高度紧张,工作机制是零容错,压力非常大,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但是孩子依旧非常优秀。我问过四个同事培养孩子的方法(分别考上清华、北大、佛罗里达大学、人大附中孩子的家长),共同点就是两条:一、家庭氛围好,在家父母放松的方式都是看书,没有人玩手机和刷剧;其次,非常注意早饭,这四个家庭从不会让孩子在外面随便应付早饭。这其实就是回归到以身作则和认真上,自己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自己认真地对待每件小事,则孩子也会认真地对待每件小事。这次我参加中央扫黑除恶督导,有个同事当年司法考试考了全上海第一,他平时的爱好就是看法律条文,另外一个同事,工作好几年,但依然保持每天背50个单词的习惯,不为出国不为考博,只是单纯的热爱。所以我最后想说的就是,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热爱阅读,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热爱阅读。我们是弓,孩子是箭,我们放飞他们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要拉满弓,奋力射出一箭,给孩子更高、更广阔的天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57367/70930fee654f09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