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号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一年当中少有的“读书”能成为全民焦点的日子。在这一天,出版商、图书馆以及一些公益组织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以此呼吁更多的人去读书。
相比读书变的小众化且无人问津而言,为读书专门设置一个节日并且从社会公益化的层面进行推广,这本身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值得赞赏的行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仅仅通过一天的读书活动究竟能够让多少人开始重视读书、走进书店、喜欢上阅读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去年国民人均读书量不足5本的数据来看,效果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大家不喜欢读书,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更多的人去读书?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白岩松先生曾经就读书发表过这样一个看法:读书就跟吃饭一样,饿了就吃,知识匮乏了就读,根本就不需要过于对读书进行宣传和呼吁。我很认可这个观点。能够让你自然而然的捧起书本去阅读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你自己真正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意义所在或者说找到读书的乐趣时。
众所皆知,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实践经验、读书阅读、交流探讨。这三种方式中又以读书阅读为主,因为实践经验、交流探讨的成果归根究底会总结归纳到书籍当中,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知识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及被更多的人知晓。由此可见,知识在一定程度与读书阅读是等同的关系。
说起读书的作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读书能够增加知识,提高修养,磨炼一个人的心性等等。读专业技能的书,可以增强理论知识,让实践与理论得到更好的结合,从而提高专业能力;阅读人文历史类的书籍,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人的思想层次,所谓读史使人民智,读诗使人灵秀,读哲学使人明辨深刻就是很好的例证。另一方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说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而读心理、宗教方面的书,则可以让人内心宁静,变得更加坚定,心性更加平和。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说知识就是财富一点也不夸张。只要你在一个领域掌握足够丰富的知识,那么你的知识变现能力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高晓松能够成为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大V,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开创了文化脱口秀的先河,把枯燥的人文、历史、艺术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进行解读,从而快速的积累了一大批量粉丝,这是知识的发酵作用。吴晓波则是通过不断的原创财经知识输出,成为了财经自媒体第一人,10万加的优质文章多不胜数,而罗胖的逻辑思维更是让知识与商业的结合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都是知识变现的标本。而他们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及广泛而专业的读书活动。
所以说读书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为,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读书既重要而且也很有意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没有道理不去读书阅读。当然,读书要靠平时的积累,而不是要等到读书日或者平常有读书活动才去读书,读书需要内化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不分读书日,我们每天都应该像读书日一样的去读书,你只要每天拿出你刷朋友圈的耐心与频率去读一本书,长年累月下去,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