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我调离任教了11年的学校,来到一所城郊小学。在这里,之前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失效了,课堂上,73个孩子,有讲话的,有玩小动作的,就是没有几个孩子会和我互动的。我还担任学校的教研组长、教科处副主任,课堂的变化、角色的转换让我焦虑、煎熬。这样的状况持续了近三年。直到2018年定南县教科体局引进了新教育实验……
潜心阅读,找到成长的新航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走进经典
我在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中找到了答案。“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的理念的领会、学习与掌握。”这一句话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让迷茫中的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原来是自己读的书少了,教育观念落后了。于是,从各种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开始阅读,如《完美教室》《爱心与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等。
啃读经典
2020年加入新网师后,不满足于读教育教学案例了,开始跟着导师们啃读教育论著。《教育目的》《人是如何学习的》等书籍进入了我的视野。一开始感觉读不懂,我就反复读,一遍两遍三遍地读;做批注,画思维导图,与共读群的成员一起讨论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影响最深。其中很多观点,颠覆了我的教学理解。比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这些观点改变了我的教育思想,指引我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我与学生的相处方式。
共读经典
自己尝到甜头后,我还带领身边更多的教师读起来。2020年9月我调入定南三小,立刻成立了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尚美读书社”,从此,开启了与一群年轻人的共读之旅。我们每天阅读,每两周一次读后交流。两年下来,我们共读了《爱心与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完美教室》等七八本书籍。黄梦琪老师,毕业才一年,说起读书社,她兴奋地说:“能加入这样的共同体,我收获特别大,在共读中,我知道了怎样对待后进生,知道怎样与家长沟通了。”还有冯晶老师、明小娟老师……她们都在共读中发现了成长的密码,激扬起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激情。而我自己也在共同体中不断精进,一年下来读了35本书。
带孩子共读经典
班上有一部分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写到的方法——每天朗读经典给学生听。于是,我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读书给学生听,给学生建立“阅读银行”的存折,每周评选“读书大王”,我给孩子们上导读课、交流课,排演儿童剧等。三年来,我与孩子们共读了《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绿山墙的安妮》等十几本书籍。孩子们的阅读量成倍的增加,黄建兴同学的阅读打卡已达到了900多天,累计十几万字。不少同学一年能阅读上千万字,孩子们正用阅读丰盁着自己的生命。
坚持写作,助推成长向纵深发展
笔乃心灵之舌。
——塞万提斯
读着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这本书时,“写作,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捷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让我有了一股冲动:我不但要读,还要写起来。
于是,拿起了笨拙的笔开始记录,二三百字,五六百字,慢慢地,越写越多,越写越长,有了记也记不完的事儿:上了一节得心应手的课记录下来;看了一本书或听了一场讲座把内容和感受梳理下来;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也记录下来……我还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家长写信。孩子们十岁了,我写上我的祝福与希望。暑假要到了,我通过一封信告诉他们如何有计划有意义的渡过假期。几年下来,我累计给学生、家长写信达48封。
当我把一节糟糕的课记录下来时,开始思考为什么这节课学生不喜欢?原来,是我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学情,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没有搭好一个梯子,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把班上那几个特殊孩子的故事记录下来,思考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结合《给教师的建议》,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于是,我给这几个学生单独布置作业,并课后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当他们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给他们发心愿卡,给家长发表扬信,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慢慢地,课堂上不再睡觉,交上来的作业不再是空白的了。是写作,让我在不断地追问与思考中,教育思路越来越清晰,教育方法越来越丰富,教育效果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2021年8月,我加入了“一起写吧”300天日更挑战活动。截止到2023年6月,我完成了600天的挑战活动,这中间只空过一天。截止到今天,我的公众号“曈曈日”发表文章40篇,简书号“梧桐雨”发表文章722篇,共累计字数达90万字左右。我还通过“21天写作挑战”“一日叙思”认领活动,带领学校一批教师写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成长的路径,为校本教研打开了另一扇窗。
专业交往,拓宽专业成长的场域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
2020年春节刚过,我惊喜地发现,我被新网师录取了。从此,开启了我与新网师深深地爱恋篇章。
进入新网师,我选的第一门课程是“教育写作”课程,主讲教师是李镇西老师,李老师博学、幽默,他的“四个不停”让我铭刻于心,从此,它成为了我专业成长的法宝。2021年秋,我根据选修的课程《班本课程与实践》的理念,把我们学校的班本课程梳理为“劳动、足球、客家文化、整本书阅读”四大特色课程;2022年秋和2023年春我选修的都是《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课程,目的是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更好地指导我校的大单元教学,学校的老师教研后说:“原来这就是大单元教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就这样,新网师的学习不但提升了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指引着整个学校的教研活动朝向主题化、实效化上发展。我在新网师的三年里,沉潜学习,坚持打卡,主动承担各种义工任务:打卡点评员、课程综述员、生命叙事评选员等。课程学习获得四次优秀,两次被评为“榜样学员”,多篇文章在新网师公众号、周报上发表。
2020年我还参加了“公益说写义工团队”,管理6个全国公益说写群,每天给几百名的学生说写文章进行点赞、写评语,挑选出真正的“说写小明星”进行公布表彰。还带领全校师生参加童喜喜公益说写课活动,课程结束后统计,全校共有1526人次获得了“说写小明星”称号。我自己所带的三(2)班共有252人次获得了“说写小明星”称号。2023年参加了由许卫国科长引领的“研习营”团队……这些共同体的学习,让我看见了更广阔的教育天地,零距离地跟随顶尖的教育专家学习,和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尺码相同”的教育同仁互相碰撞,让自己有了更为深刻的成长。
深耕实践园,乐享教育之幸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课程成为践行生命成长的抓手。2021年9月,我研发了“二十四节气与大自然笔记”微课程,除了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的时间、物候、风俗以及相关诗词外,还带领学生观察有代表性的植物,了解该植物的生长特点,并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学生谢伊利写到:“三角梅那个像花的变态叶其实并不是花,鸡冠刺桐的花是三朵三朵开的,叶子也是三片三片长的。大自然太神奇了!我们要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我们还经历了“萝卜课程”“整本书共读课程”等,丰富的课程,激扬起了孩子们生命深处成长的活力。
《教师阅读地图》中说到:“一个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卓越教师,不仅仅需要漫长岁月中的潜心修炼,也需要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遭遇’。”我感恩在我有了倦怠心的不惑之年“遭遇”了新教育,让我在教学困境中找到了新方法,让我的职业生命重新焕发了生机!
五年来,我从一年难读几本书变成了现在一天不读书,浑身不自在的书迷;我从写作困难户到现在每天坚持写,累计写了80多万字的写作爱好者。我还获得不少额外奖赏(课件出示)最重要的是,我身上有了一股劲,一股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劲,有了这股劲,我就能朝着心中的教育梦不断迈进,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丰盈中歌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