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中的隐逸思想与庄子逍遥无为
山水诗兴起的原因
老庄思想对山水诗的兴起有何影响?
老庄思想与山水诗人
老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玄言诗与老庄思想与山水诗之间的联系
老庄哲学:逍遥,无为,小国寡民,隐逸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老庄告退,山水方滋”,若以此论,即山水诗起于老庄的影响逐渐消退之后,就是伴随着老庄思想的消退,同时山水诗也产生了。《文心雕龙•论说》篇说:“迄自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即何晏之前,玄论已滋,只是到正始时期,何晏、王弼此时,风气才开始盛行。那么文学史上把曹操《观沧海》认为它是第一首山水诗,是否具有合理性呢?有学者认为它是借山水以抒情,所以认为它不是山水诗,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若认为曹操《观沧海》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那么就意味着正始之前已经有了山水诗的存在,只不过玄言诗中说理成分逐渐减弱,即“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哲,垂范后昆”(沈约《宋书》)之后,山水诗才大量兴起。这意味着之前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并未自觉把山水诗作为一种题材来看待,而是直到“颜谢”才真正自觉地大量创作山水诗,才使山水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独立的题材,并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正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p92》对“陶谢”(陶渊明、谢灵运)诗歌艺术转变时的评价:“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说的就是谢灵运对山水题材的开创之功。山水不再只是借以阐述玄理的成分,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象。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汉朝陷入深深的统治危机当中,先是董卓乱政,毁灭了当时的文化中心,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虽然已经被剥夺了,但是地方的底层民众,还是尊崇儒学和经学,士人还有所信仰。而到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汉家天子的统治就名存实亡了。曹操虽然没有明确地反对儒家思想,但是其严格的法治政策,特别是对儒家孝悌节义的轻视,
(这里可以添加相关曹操的政策,或者其政策在诗文中的反映)
这就打破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思想一统的局面,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天人感应”的思想随之破产。士人的思想精神基础如今被破坏了,却没有代替它的方案,“使得人民一方面是彷徨,没有信仰,也无所依赖,另一方面,却也解脱掉数百年来的思想上的锁链和羁绊,人们开始可以尽量地去想,没有人会来干涉”,这就给诸子百家思想的重新恢复,提供了极其宽松的文化氛围,道家思想填补了此时思想上的真空状态,正如李申在《老子与道家》一书中所言的那样:“假若天下太平,儒家学说就兴盛;社会不太平,道家思想就流行”(p2)
读完这三篇文献,就我的感觉而言,首先是谈老庄思想对玄学的影响,然后才作用于山水,而成诗。其次是老庄思想对魏晋士人主体意识的影响,然后作用于山水,而成诗。而且在班秀萍的论文中,确实论述了庄子思想对山水诗产生的影响,包括主体意识、哲学思想(特别是:有无之辩,虚静之谈)、浪漫的文学特质、诗性智慧、审美人格心理,这些都是作用于士人的个体意识的,即老庄思想对士人思想的影响。
但是班秀萍在论及庄子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时,是单向的论述,而缺乏相应的山水诗来作为论据,印证他的观点。而且我认为他探讨庄子思想对山水诗的兴起,虽然都有所涉及,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太过全面而缺乏重点,到底庄子哪方面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兴起影响最大,他并未涉及。
孙明君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来暗合庄周“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里的天指的是道家的自然)。而其他关于老庄思想对山水诗的探讨,还在老庄哲学的范围之内,也较为宽泛。
章尚正对山水诗的兴起作了社会背景的阐述,但主要是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包括主体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探讨了魏晋时期儒衰道兴的背景下,老庄文化对士人人生观念审美观念的影响,从而影响山水诗的产生发展与勃兴,他说:“山水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归根到底是主体意识演化的结果,因为魏晋山川即秦汉山川,所变的只是人自身。”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美”的观念(即审美观念)更为直接。而且在这篇文章中把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提出来了。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人的异向发展。在魏晋玄学的笼罩下,封建文人的主体意识发生了全面的改观。老庄文化作用于魏晋士人的人生观念,助长了全生、适性与陶乐意识的弘扬,扩大了隐逸风尚的流播,导致山水自然以全新的姿态进人文人的生活与审美范围。而玄言诗、游仙诗、游宴诗、游览诗的大量创作也加速了山水诗的发展速度。老庄文化又作用于魏晋士人的审美观念,山水自然被看作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山水自然展示出怡情荡性、绰玄悟道、文思奥府等多层次的审美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