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入群门槛,我够得着吗?

入群门槛,我够得着吗?

作者: 2016小鱼的梦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3:07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新一年,又开始了网师新一轮的选课。这次我打算选修『人间词话』,之前是因为自己底子太薄所以一直不敢挑战。这次之所以能鼓起勇气,一方面源于自己在这之前读了一些相关的书,另一方面,当然最重要的也是因为自己的课程需要。我迫切感受到自己在这方面真的很匮乏,所以决定用任务驱使自己,逼自己一把。然而,今天才知道,要想选修这门课,必得先教一篇自己原创的诗歌赏析,组长看过,过关后方可选修这门课。要知道,之前我教学,更多的都是按照教参,所谓赏析也不过是到处捡别人的,有些甚至已经是早已过时的。为表决心,自己憋了一个上午,终于憋出这么寥寥数字,以此发给组长,不知自己能否够得着那门槛……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过分水岭》这首诗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教材编排的单元主题是水。在这之前,我自己很多时候上课都是按照教参的意见,然后带给学生的东西也可想而知。后来加入网师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开始在教室里面进行各种尝试,也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先查资料,做一些推测,进行一些自以为是的“解读”。以下,是我在上完这首古诗时,自己工作日志里面的一段话。暂且先引用一些,作为自己在诗歌教学方面的那点可怜的“基础”。

        “今天在谈到《过分水岭》这首诗的时候,最开始,我带着他们谈到温庭筠写这首诗的背景:(其实是我推测的:温庭筠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经历安史之乱后就辗转来到蜀地,后来战乱被平,他又一次要离开蜀地,经过蜀地和秦地交界的“分水岭”这个地方时,写下了这首诗。)所以很多同学也有了关于温庭筠在蜀地的一些推测,比如:伍同学说到蜀地他有很多朋友,走的时候,这些朋友都很舍不得他,所以才感觉诗眼是“惜”。后来我又提醒他们,我们要从诗歌的所在单元主题,“水”的主题去解读,结果,昊天一下就说到溪水的有情有义,就在这时,我感到头皮上有一阵暖流经过。

      这学期的这种感受,是我在教书(确切地说是从事教师职业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有这种电流感应。包括我上次的公开课,我都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这是自己的课,自己的随堂课,竟然能上出电流的感觉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那同时,我也在想,这样的电流产生的原因:

      理想的状态是:我自己真正融入进来课堂,没有站在课堂外,凌驾于学生之上,做一个于云端轻歌曼舞的人来,我这次是真正地带领学生大地上精根细作;至于情况已经到哪种程度,我也不知道;

      可怕的状态是:我越来越向着找学生要答案的方向在走,课堂上,只要他们回答道我想要的东西上面,我就会无比兴奋,甚至有电流感应,我忘记了课程的目的是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围绕在伟大事物的周围。”

      我的古诗教学,一般程序是:解题——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明白诗意(诗句意思)——熟读成诵

      诗的题目:过分水岭,过就是路过, “分水岭”,原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分水岭,据百度资料,约指陕西略阳县的嶓冢山,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它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这首诗是温庭筠在过分水岭的旅途中所作,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了解诗人: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他也是“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十一篇中写道: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在这篇后面的注释谈到飞卿和冯正中,注释说飞卿(温庭筠字飞卿)是西蜀花间词派的鼻祖。

        在之前读《唐宋词十七讲》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何叶嘉莹先生要从温庭筠开始,直到把温庭筠和韦庄这两人看完,这回才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叶先生自己也在书里面提到,词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一来就给它一个框,说是婉约还是豪放,而是应该先了解词的起源,发展。而她选的两个人,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富有特色,同时也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人。比如叶先生谈到:温庭筠的词不只是理性上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诸如:用香腮的白雪形容女子的肌肤,用鬓边的乌云形容女子的秀发。同时,温庭筠的词里面有很多文化的符码,如:懒起画娥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里面柳和雁(柳:离别;雁:传书,象征相思)。

      和韦庄的词相比,温庭筠的词是比较“可观”的,词中更多的都呈现的是一种画面感,例如:一双愁黛远山眉:黛是眉之色;山是眉之形;愁是眉上的神情;同样,在他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呈现。如:“入山三日得同行”、“惜别潺湲一夜声”,这样的画面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将溪水的“有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诗句的意思:溪水本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入山三日得同行”,暗指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一路沿溪而行,因此作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身边,伴随他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这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岭头”是旅途中的一个站点,诗人这一晚就在这里露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朋友殷勤话别。

    叶先生曾说,诗词,重点就是要把诗歌里面的生命引发出来。就像在温庭筠的《菩萨蛮》里面的女子的孤单,虽无人欣赏,但仍要“弄妆”,要自己欣赏自己;在这首诗里面,由于作者对这种羁旅行役的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所以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因此,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入群门槛,我够得着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py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