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考生
睁开惺忪的睡眼,拿起枕边的手机,随手打开朋友圈,看见里面有关于许多朋友清晨去登山、采艾蒿的动态。
昨天,妈妈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登山采艾蒿,我嫌起得早就拒绝了。今天看见同学们都出动了,心中有了一丝后悔。“算了,算了,都七点半了,就这样吧。”心中安慰自己道。
中午十一点半,妈妈打来电话:“儿子,饭好了。来你姥姥家吃饭吧,快点啊。”
“知道了知道了,写完这道题我就去。”我当时正玩游戏,驾轻就熟的撒了个谎,“名正言顺”的继续投身到热血江湖之中,早已经辟了五谷了。
一阵忘我的投入之后,“咕……咕……”一种饥饿感打断了这自私的“投入”。“呀,都十二点半了,这游戏真是……太过瘾了!吃饭去喽!”
风驰电掣过后,气喘吁吁的我敲响了姥姥家的门。门很快就开了,母亲仿佛就在门口守候着似的。“你倒是快点啊,都等你呢。”妈妈一边给我擦汗,一边埋怨道。我默不作声,心中有愧疚涌起。
我一进屋,看见满桌子的菜熠熠生辉,桌子旁的爸爸和姥姥都坐得笔直,我仿佛看见了无数次吞咽口水的画面。我乖乖的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一个粽子,打开,这是我要求的多放葡萄干的粽子,特意为我包的。心中的愧疚由涓流渐渐汇聚成澎湃的海,冲击着我的心,把我的心冲击到支离破碎。“大外孙,快吃啊,要不都凉了,怎么不高兴啊?” “没,高兴,高兴,今天可高兴了。”我慌乱的回答。
窗外划过一阵清风,有白丝带飘起。最近这一年,我总是在逃避,逃避和父母闲聊,以学习的名义将他们的关爱挡在冰冷的门外。我将自己画地为牢,为的却只是不被唠叨。多么自私而残忍的我!
是端午节,让我明白地看到,那个残忍的我,挥霍家人关心的我,谎话连篇的我,丑陋自私的我。这一天——过端午节,让我铭记,以后都要把家人的爱珍藏,把每天当成节日来对待。
窗外的落日悬在天边,余晖浩浩荡荡,绵延千里,斜阳如血,落霞缤纷。此景怡然如斯,岂非与家人共往乎?
我期待,明年的端午节,我一定陪母亲一起登山采艾蒿。
【亮点剖析】
选材独到,构思巧妙。考生选取过端午节来突出主题,这与多数人选取春节来写明显高人一筹。第二点不同则在于文章没有写自己如何陪家人高兴地过节而是写自己为没能好好地陪家人过节而深深地自责。这些独到、巧妙之处都显示出考生在选材、构思方面的高明之处。
善用描写,描摹细致。文章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自己“后悔”之情愈发浓重的变化过程。看见同学出动,为自己拒绝母亲感到一丝后悔;忘我地投入游戏,来到姥姥家看到母亲在等待,“愧疚涌起”;吃到按自己的要求做的粽子,“愧疚”变成海……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节日里“我”成长的过程。
语言优美,富于个性。考生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驾轻就熟”、“名正言顺”、“风驰电掣”、“默不作声”、“熠熠生辉”、“支离破碎”……考生对成语的运用可谓顺手拈来,每个成语都适合每个情境,自然熨帖,给读者读来恰当巧妙之感,这不是一般的写作功底可以做到的。
过 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