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封面愚昧且不自知,这应该是生而为人最大的悲哀,可是,身在其中的人却不知自己的悲哀,反而以之为乐,就那么浑噩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看完《呼兰河传》,感觉其中写小团圆媳妇死的部分甚是揪心,作者就用一个孩童的目光旁观着那些“善良的不能见死不救”的人如何把一个好好的人给捉弄死了,尤其是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是害死团圆媳妇的元凶,她说:“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等谬论居然也可以存活;还有写她养鸡的部分,对鸡仔要百般呵护,对孩子且不必,原因只是鸡蛋可以换豆腐;写买红花,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愚昧吝啬且虚伪的形象。还有那些说自己不能见死不救纷纷给出偏方、邪方,自己其实却莫知所云的人;即使冒着被吓死或吓出病也不能错过看死人的机会的人,并且不仅自己要看,还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也许在这热闹的世界里,还是提早的演习着一点的好,免得将来对于跳井上吊太外行了”,如此等等,让人禁不住唏嘘,可是,呼兰河的人居然也这么活了千百年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某种共同的集体愚昧的支配下,自己浑然不知。
萧红这本书俨然是有两个世界,两种口吻的,时而让人感觉人生悲凉,人人活在这世上,其实人人不知生为何物;时而有充满童真童趣,让人感受到温情的描写,那就是写“我”与祖父相处的片段,以及“我”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纯真,比如“赶鸭子下井”的片段,让人莞尔。 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种说不出的悲凉,作者描写的童真童趣只是阴霾里的一道光而已,更多的是阴暗和无奈,作者反复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其实荒凉的何止是院子呢,连那院子里的人事不也是无比荒凉的吗?作者一方面写让人感受到温情的片段,一方面又写“人生为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这是会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这是作者凭着自己的感受对呼兰河做出的勾勒和回忆,好与坏,它都是自己生长的地方,它叫做故乡。
汤唯饰演的萧红萧红写的是她的故乡,在我看这本书的今天,我正经历着对故乡这个词的思考和情感变化。小时候我以为整个世界就那么大,甚至也从未想过要离开它去到多远的地方,可是当我长大了真的离开了她,每每回来时就觉得它越来越不像我记忆里的故乡,其实,故乡本没有变,变的是我的思想,是我窥见了之前看不到的东西,——它有着和呼兰河城里的人一样惊人相似的愚昧,并且同样不自知。村里有老人去世,要把几年前作古的老伴的墓掘开以求夫妻合葬,居然引来一大群闲来无事的人在旁边津津有味地观看,并且一直跟着送葬的队伍,直看到重新入了土方才心满意足;直至现在依然有早嫁的陋俗,17、8岁还未成人的小姑娘,自己还是个孩子,居然就已经嫁人抱着小孩子了,要说她们的父母愚昧尚可,而偏偏她们自己也毫不争取毫不抵抗并且甘之如饴居然是心甘情愿的;村里有位老人作古,而他的孙子居然拍下了自己的老祖父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的最后时光,上传到某软件上,求双击,求点赞,想来这在他真正可以算得上一件可以博得眼球的“大事”了吧,至于祖父的魂归西天,嗨,“人死如灯灭”罢了……我能说什么呢?呜呼哀哉!我只求保留我自己的清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