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了不的我》
1.自我烦恼背后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我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偏见。
我们需要追求更好的自己,但必须搞清楚“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有一个人年龄不小了,有28岁了,忽然醒悟了,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了。所以,他每天只睡6个小时,周六、周日不休息,努力学习。每次学习的时候他都很开心,可是一旦效率变低,他就觉得沮丧,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有时候,他会觉得目标遥遥无期,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奋斗到猝死,就可以解脱了。
这里有着一种自我强迫,这种自我强迫就是来自“我应该努力 ”的应该思维。
努力的人是怎样做的呢
他们心里往往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做事上,只想把事情做成。
可当一个没有这样的目标,却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会怎样呢?
他会想,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于是,他开始遵照内心的应该规则行事,读书、听讲座、学习。他并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只是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应该自我的规则是——努力总是对的。
2.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应该自我的追求会打乱人的自发和自主性,让一件原本自然自发的事情,变成一件被应该规则限制的事情,从而带来巨大的焦虑。
“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所以我们就会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而那些觉得应该开始努力的人,并不是自发的行动,而是模仿。
这时的他们更像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他并不真的想要继续努力,只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姿势,来满足心里“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一旦某个行为不是出于自发的,而产生自某个“我应该如此”的观点,它就可能变成一种强迫性质的自我要求,就会逐渐偏离事情本身。努力会就对努力的模仿。
这种模仿会代替自我,让我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这是很多人不停寻找自己的原因。
3.应该思维固化我们的想法
应该思维不仅会阻碍我们形成和表达真情实感,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它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自己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动态的,如果我们依据应该的规则来做判断,就会非常不同。应该的规则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守不遵守,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
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限定自己,思维变得僵固,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4.找回真实的感觉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有一个理论,她认为,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了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来自真实的自我经验,只是由很多“我应该怎样”的规则堆起来的。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人们就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内心跟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感觉和体验。
5.如何跳出应该思维,远离自我设定呢?
简单来说,就是找回自己的感觉,能够意识到外在的规则如何影响我们的,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应该”背后,不仅是规则,还有更多认同这些规则的大众,包括你的家人和朋友,甚至权力机构。有时候,找回自我意味着我们有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哪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