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为这不过是关于闸坡的情况介绍或旅游攻略之类,可当我随便翻翻之后,很快便被其中生动的文字吸引住,并忍不住一口气把它读下去。赏读过《闸坡印记》之后,对平时潜藏心中的闸坡印象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无论是所历时光久远还是涉及范围之宽广,无论是海边世界的斑斓多姿还是乡村山野的纯净古朴,无论是书中洋溢淡淡的乡愁还是展示出的时代风貌,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源远流长,历史在这里留下斑斓的足迹。翻开集子,映入眼帘的是闸坡历史的沧海桑田、民情风貌、地方习俗及故事传说,无处不昭示着世事沧桑与辉煌。从第一章的“乡土”中,人们看到一个天生丽质的渔港。在那里,像大角湾、马尾岛、北洛湾等胜景,总会让读者眼前一亮。红坎头新石器晚期遗址、古炮台等,留下了闸坡五千多年来时序演变和发展足迹。而“闸坡是偔家”,则综合性地反映出作为古老渔港的世事变迁,那里记载着历史潮声中一页页厚重而又多彩多姿的鲜活画页。
在第二章的“光阴”中,作者细述了“闸坡镇的沿革”“渔港前世今生”“闸坡百家姓”等故事,让人们对闸坡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风情渔业镇有了更深的了解。透过作者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描写,人们读到了那片田园、港湾、沙滩、海堤、渔船、小巷等的独特风光。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正如他所表述的,作为大海的儿子,渔港既是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更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所见所感所思,每讲一个故事,都是自己无比熟悉并充满感情的,可以说,这种“印记”,实际是要与古今乡亲进行一次潜意识的对话,而这种沾着乡愁的对话,是可以穿越古今的。
人物风采,栩栩如生的时代画像。俗话说,人杰则地灵。一个地方的文化史迹之所以丰富多彩,一刻都离不开人。作者坦言,生活于闸坡的每一个跋涉者或创业者,都与渔港、渔业、渔家密不可分,他们共同创造着家乡海洋渔业的历史。在书中的第四章“风流”里,作者饱含深情描写了一系列可亲可敬的人物群像。譬如全国劳模林举瑞、技艺超群的蔡家船模、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梁桃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采,他们在闸坡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者不吝投入大量的汗水精力进行采访,将他们的精神风貌描述得栩栩如生,令人对他们在闸坡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肃然起敬。
江俊桃是活跃于闸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本土作家、文化人,作者对他的描写更是饱含深情。在作者笔下,老江上世纪70年代便以中篇小说《海燕号归来》而享誉文坛,最初成为计文崇拜的偶象;老江数十年坚持冷浴,目的是有强健的身体奉献家乡的文化事业;宁愿牺牲休息时间和个人爱好,老江对省里来的文化人都悉心服务,协助采风,以期更好地宣传和展示闸坡;老江劝计文要善于吃苦,“能受天磨真铁汉”,辛勤写作,讲好一代人的故事,并向省作协领导介绍和推荐了他。在《作家老江》中,一个忘我为人、忠诚事业、慈眉善目、可亲可敬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对一些小人物,作者也描绘得颇为生动。如纯朴善良、以捏面团卖公仔为生,深受孩子喜爱的“公仔金”,多才多艺、口才出众的“杨讲古”杨毕,“芙叔麻糖”里的芙叔,还有“平凡的名人”里的老服务员杨创佳等,他们都是小渔镇里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又是闸坡老街坊中津津乐道的熟悉面孔,经杨计文的勾勒点染,为闸坡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人文风情,营造了闸坡浓厚的民俗氛围。闸坡历史悠久,民情风俗特色彰显。诸如“渔民风俗”“渔民的契亲”“夜娶习俗”“话说闸坡春联”“记得那时拾炮仗”“闸坡镇年俗”等,无不洋溢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有不少跟“舌尖”有关的地方风味,诸如“甜美的记忆”“一夜水”“风味盖苏文”“味美大乌”“寒冬腊鱼”“海味糯米饭”等,大都跟“海”有关,这种浓浓的“海味”,散发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后从中得到美妙无比的回味和想象。
文化气息,在《闸坡印记》里散播芳香。杨计文酷爱读书写作,对艺术情有独钟,所以在其作品集里无处不展示出浓浓的文化味。例如反映音乐艺术的“叹哥卿”“闸坡扯帆号子”“私伙局”等,体现闸坡人语言习惯的口语“个也”“闸坡渔民谚语”等,经作者妙趣横生的描述,给人们带来无比的欢乐以及知识的享受。
翻阅作品集,你会感受到一种文化陶冶。长期以来,作者于繁重的工作之余不仅辛勤写作,还以极大精力投入到美术、书法和摄影实践中,展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他的书面题字和美术插图,为集子增色不少。有着淡淡乡愁的计文,无时不以其无限深情和艺术触角,辛勤地拾掇着浩瀚艺术海滩中留下的贝壳,并用“乡愁”这根红线串起来,为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带来无比愉悦和美好想象。
在表现手法上,《闸坡印记》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如审题的立意明确、主题新颖,选材的去粗取精、重点突出,语言运用上的形象生动、流畅自然,描绘人物上的多用细节、善于心理描绘,讲述故事时的长于制造悬念、情节波澜起伏等,都给人们带来惬意的艺术享受和文化的熏陶,并给人们传递了极珍贵的知识和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