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静
视频上看到《经典咏流传》的一期节目,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特殊教育学校一群失聪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声无息的世界中,听不到外界的嘈杂也听不到近旁的细语,声带无法震动发声以做出任何回应。但是他们努力地模仿着老师的口型,用最简单、却要经过千万次练习才发出的一个音——“啊”,倾尽全力演唱着王维的那首《画》。
整个所谓的“演唱”过程都是由这个“啊”转音变调完成,一声声“啊”渐次浮现着“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那清幽淡雅的画面。那些身着素净白衫的孩子,没有一丝的窘迫和不安、没有半点的慌乱和急躁。许是身在安静的环境久了,内心更澄澈通明——他们淡然的眼神、从容的站姿、全神贯注的投入,尽自己所能,努力用声音铺展着王维这首诗的静寂与和谐,表达着对美好的探寻、对世界的拥抱。孩子们简单而异于他人的一声“啊”中含浸着对此诗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是对他们置身的沉默世界的冲击!那声音虽不清晰也不高亢,甚至还有些微弱得似渺入幻,但就是这一声“啊”却如天籁之音,唤醒了沉睡的桃花、抚绿了垂蔓的柳叶、吹开了冰封的长河。让闻者内心翻越着千山万阙,激荡着波涛汹涌。她从宇宙中来,声声诠释着对自然的理解;她从天际飘过,款款律动着生命的倔强。她从心中萌发,声线缕缕穿梁入廊、余音不绝……
每一个孩子,眼里闪烁着晶亮的星,神态庄重而执着,似乎只这一声“啊”倾注着每一个人内心对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由内而外绽放着、从始自终张扬着。在孩子们的声音里,我们听不到一丝丝的叹息和无奈、听不到一点点的放弃和拖沓,每一个音色并非圆润,但连缀起来,却给人一种衔接自然、和谐有序的美感;每一个音准并非完美,但气息转换中有腾挪辗转、一复三叹的柔韧。在他们的“演唱”中,我感受到此诗中萦绕着一种仙气,这种仙气袅袅娜娜、须臾蔓起,似从山中雾霭飘过,自奇花异草中升腾,在空谷中散发着悠然、浸润着水气,弥漫着万象相互交融、相互缠绕的芬芳。有娴静的清幽,有清泉的浸润,还有蝴蝶、鸟儿起落复歇、翩然穿梭……
孩子们或高或低、悠远绵长的这一声“啊”,声声入耳后,他们与诗与音乐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丽的诗境。入境的语言,却是最简单质朴的诗的语言,就像远古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发出的第一声呐喊,这呐喊声里,有对生命初生的欣喜,有对上苍的感恩,有对万物的触摸,有对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和困难的不屈服、不放弃!声声“啊”中饱含着一份深情、一种诉说……
这些失聪的孩子,生活中经历的困难、不安以及忧虑,是我们正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此时,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在舞台上,面对亿万观众的坦然,却不知道,在这背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练习和努力;我们只是听到了他们简单重复的一句“啊”,却不知道,在这声音背后,浸透着多少老师的助力和个体的汗水!可想而知,对这些孩子来说,能“听”到同伴的这一声“啊”,能发出自己的这一声“啊”,能和着各种乐器,加上指挥的点醒和引导,他们的这一声“啊”,发出并播散开来,是多么的激动、幸福、深刻而隽永!
看到这一幕,听到这一声,我的内心升腾着对每一个孩子的敬佩、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对栏目独具只眼的选择由衷赞叹!人,生而能伸能屈、能起能落,都应该感恩自然的馈赠,自然的力量赋予,让人能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见古今,我们每一个健全的人,都应该能从这群孩子身上汲取力量,从这震撼声里提取养料。这一声“啊”如江河经地,绵延不绝,熔铸在生命的每一个历程——乐观执着、无畏无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