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由“最软不过少女心”的妹子们赞助
1
起因于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
前几日燃着对油画的热爱,跑去美术馆看展,不料美术馆下午4点便停止入馆了。
一个普通装扮的大爷正从馆内走出,看我门外,经过我时热心提示我,
你可以早晨来,最近有这个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雕塑展,非常不错!我已经连续来看好几天了。
看我没有离开的意思,大爷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起来……
(左,王临乙先生-从师徐悲鸿先生;右,王合内女士,中国籍法国人)
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做兼课教授时,被邀请为爱国志士蔡公时画像,当时的徐悲鸿分文没要,而是向福建教育厅给自己的学生争取了一个留学法国的名额。曾公费留法的徐悲鸿深知出国深造对学习绘画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他把这一个名额给了学生中最出众的王临乙(男主)。结果,王临乙得知好消息后并没有接受,而是写了封信给徐,向他推荐另一位学油画的同学吕斯百,表示对于这个唯一的名额吕斯百更合适。
徐看完信后深受触动,他拿着信件找到福建教育厅游说负责人,恳求申请再增加一个名额。于是,最终王临乙和吕斯百两人都拿到了深造资格,奔赴法国学习雕塑和油画。
2
王临乙在法国两年后,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跟从雕塑大师的工作室学习。并在认识到一同学习雕塑的法国姑娘,也是他后来的妻子,王合内。当然,王合内是在嫁给王临乙后,特意随夫姓而取的中文名。王合内同其他性格奔放的法国姑娘不同,内向腼腆的她遇到同样腼腆且气质风雅的王临乙,两人情投意合。王合内在当时中国还处于战乱的状况下,硬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嫁给了王临乙。1937年,两人在法国简单地举办了仪式,然后王合内便随王临乙一同来到中国。
但回国不久,中日战争爆发,身处异乡再加上战火中的颠沛流离,从小生活安逸的王合内担惊受怕。但对她打击更大的是,逃难国人对她金发碧眼模样的冷眼和排斥。她渴望亲近战乱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却被小孩甩手拒绝,直骂她“洋鬼子”。她痛下决心这辈子不生孩子,她不想混血的孩子一出世便受到歧视,遭受和她一样苦痛的经历。
3
大爷说到这,叹口气接着说,这还都不算什么。后来“三反”的时候,王临乙被诬陷贪污,那被折磨得呀都不想活了。但人家姑娘不离不弃,想着法儿地救他,她偷偷跑去求病危在床的徐悲鸿。最终徐悲鸿写了信递给上头儿,这才彻查此事还了人家清白。后面啊,还有“文革”,不敢想,不敢想,他们一起挨过不少难,但这样的陪伴才叫做长情啊!
大爷走之前,还说他们俩没有子女,就把两个人的作品、一处四合院子都捐献给了中央美术学院了。像他们这样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现在真的不多了,你们要是看展啊,明天一早来,值得看看。
4
我差不多时隔一周,才抽得空又跑到美术馆来。
先看了王临乙的作品,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就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惨案》。大家看到这个应该是都最熟悉不过了,很容易联想到当时红色革命的风格。
(王临乙(男主)的《五卅惨案》作品)
但当我走向另外一厅,看到王合内的雕塑作品时,立刻惊呆了。
画风一转,每样作品里都大气而沉静,甚至透着一种“灵动的少女心”!
下面是我在美术馆拍下的作品:
这两个是放置在玻璃橱窗内的小型雕塑:
(大约350ml的马克杯大小)
(大概台式机主机般大小)
她眼中的小动物在她的刻刀下显得尤为憨厚,整个呆头呆脑的模样,但看那姿态神情,竟觉得那动物的眼神里透着一种平静的温情,目光里软软的,如沐春风。两个塑像中的“母亲”嘴角都定格在微微向上拱起的一刻,似乎下一秒就要从口中发出喃喃的哼唱,又好像只是想呼呼面前宝宝扭动的脸蛋。
我忍不住来回绕着踱步细看,生怕错过雕塑里哪个作者独特的、细腻的视角。
(一个女孩脚下的小鹿)
欣赏了王合内的雕塑作品,我很惊异为何这个经历了战火、人祸的女子的作品,没有被世事坎坷所影响,坚持的表达着她在生活捕捉到的美以及对美的热爱。
5
出于对她的好奇和欣赏,我收集了更多她生活的片段。
“热爱生活的她依旧延续了法国时期养狗的爱好,在重庆生活稳定之后,她养了一只名叫“Loly”的大狼狗以及兔子和羊。Loly很有灵性,它被王合内训练得能够听懂法语,它不仅成为四家人日常生活的守护者,也为那段艰苦的日子带来了许多欢乐。”
(王合内的手稿)
“解放前后在北京洋溢胡同的小四合院里过着平和简朴的生活,像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一样,每天自己动手收拾房间,上街买菜,做饭;春天种花草,秋天摘柿子,冬天生煤球炉取暖……甚至六七十岁时竟登梯子上房抹屋顶。即使年纪很大了、家里请了保姆,她也总是愿意亲自动手做许多事情。”
(王合内在北京东单洋溢胡同35号住了50年)
(王合内在家中为屋顶铺油毡)
但愿你我年老时也保有一颗这样热爱生活的、柔软的少女心。
致我好奇又欣赏的王合内女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