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师说》古今谈

《师说》古今谈

作者: 酸奶归你_奶盖给我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7:26 被阅读0次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子,针对教师的讨论无论是在课内的教科书上还是课外的专题论述上,都是占有极大比重的。今天就来捋一捋古代几篇流传至今的不同版本师说,以窥一二。

        最为有名的也是放在第一篇的当然是韩愈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曾经也是皱过眉头苦背过。不过,一如我强调的,好的文章就如陈酒,随着读者知识经验,人生感悟的增加,你回过头来去看它,曾经一字一句地背下来的文字,此时绝对会有那种“熟悉的陌生感”。

        读文先读人,给韩愈的标签,我们一般可以如下: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谏迎佛骨被贬。标签①直接体现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实和②是直接挂钩的,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指倡导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重点要打破骈文限制,形式主义还是很可怕的,写文章重在真实情感表达,后代的苏轼高度评价:文起八代之衰,可见古文运动的历史影响。其实,在韩愈看来,不是针对骈文,只是针对骈文太过于注重行文样式,在他看来,文只是形式,目的是道,即仁义,这就和标签③挂钩了,体现出他的政治地位。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其实是一致的,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国运衰微,以复古为名号,韩愈倡导提高道德修养,实则是为了复兴儒学道统。这个思想在当时无疑是违背潮流的,这就要谈到韩愈的执着了。

    韩老师在哪里?

      在个性上,韩愈是比较敢说敢做的人,一方面从自己求学道路可以说明,科举时提交的试卷用古文而不是骈文,这个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好不容易做了官,敢于揭露上司的不作为,宁可落个贬谪也无所谓,最后,看到皇帝把佛骨贡到宫中,直接写文章批判唐宪宗,一系列行为显示出他的不屈于流俗,最主要的是坚持敢说敢做。而流传的今天的《师说》,无疑也是反应他这一个性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职业比较系统地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之前的学在官府决定了政府与学校的合一,官员与教师的合一,直至战国乱世礼乐崩坏,学术下移,私学的分离与独立发展,加上封建领主对于士这一阶层的需要,直接促进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独立化发展。到了唐代,韩愈虽然是文学上政治上的大家,但是其分野出来的教育学思想也不失为留给后代的财富。一来,韩愈做过国子监四门博士,用现代话来解释这个官位:给一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子女做教育工作的。在这个职位上,他一方面专心于本职工作用心育才,另一方面,积极扩充学校建设规模,增加国子学四门管生源,其次,弟子毕业了,他还给他们广求门路,贾岛的推敲传说如今也已经普及到了小学生语文常识里,为李贺鸣不平的文章也是力排众议,宛如清流。

        作为其教育思想的一大反应,《师说》的文学地位此篇不谈,只就其教育层面浅说一二,望各位指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一开篇就把老师的职能,说白了。道是第一要传的,其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最后有问题老师是要有耐心有技巧地回答的。正是因为这一职能之重要,从古至今,无论是谁都要有老师带着,才能有所学业成就。一般来说,把教师地位提升到建国君民,开化为大的首推儒家学派孟子,而韩愈作为儒家学派当仁不让的卫道士,当然是一方面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极其注重老师的传道职业。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擦,第一句简直就是论证了当今教育学原理中关于学生本质的论述,学生是有发展的需要以及发展的可能性的群体。后一句直接可以链接孔老师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论述,这一点看,孔家人还是比较强调求学的实事求是的,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从考据层面看,当时士大夫都以相师为耻,公子哥都认为家学为大,排斥其他学说流派,甚至互相鄙夷,其实家学在传承家族传统文化,树立中国这个以家国情怀为重的国家层面上,是起过一定的作用的。然而,为了门阀偏见而无视知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本身无疑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段话其实是和开头一致的,把“师”和“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他看来,道是为师的第一标准,和年龄无关,这可以说很有大胆的想法,即使放到当今不耻下问尚未形成良好的治学与修身之风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的,但是个人对于教师的从业标准,还是比较赞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修炼的,以道为唯一标准不免有点唯心主义色彩。不过,在学习型社会与终生学习思潮倡导之下,全民皆可为师的观念还是可以宣传的。其实这边韩愈把教师的范畴扩大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重新定义教师的概念,而是为了最终的道统复兴而努力,只要可以为大道而开路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反过来说,可以达到道的标准,我觉得韩愈也不是沙石具收的,下面应该有说法。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尤且从师而问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于学师。是故圣与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好吧,大家鄙视老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没有老师对于社会的贡献,真的可以么?知识就是力量,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不是每个人都是可以自学成才的,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苏格拉底,他自称什么都不知道,最喜欢的就是和那些所谓自己很懂的人去讲道理辩论,然后用最为著名的产婆术来让他们理屈词穷,大教育家孔子更是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写进了几千年后的语文教科书,对待知识的求真性首先应当放在功利性之前,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韩愈所提倡的是知识的本体价值,颇有教育心理学中掌握目标定向的学习心理学色彩。耻于拜师,根本原因在于把外在性的世俗价值观看的比较重,带来的后果就是聪明的人会变的越来越聪明,而愚蠢的人只会越来越蠢,求学没有捷径,一切都靠自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漏,吾未见其明也。

    这里,韩愈用了类比手法把成人的从师必要性与小孩子的从师现实性放在一起论述,其实这也是我们当今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老师这个称呼,即使放在家长嘴边,也是在讨论孩子学习成绩或者站在孩子立场上的。整个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确要比以前重视多了,但是,这个前提是大家都把孩子的利益放在了首位,真正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或者说尊重,我觉得还是不够深的,当老师这个职业好,但能从内心发觉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比起看中这个职业所带来的福利,休假以及择偶市场的价值认同,显然是不可等量齐观的。作者在这里强调,师的范畴绝不仅限于给小孩子教教文字这么狭隘,请你时刻保持一颗从师的心,也就是在本质上尊重知识,敬畏知识的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啊。如今我们都从学校毕业了,踏上了工作岗位,是不是在生活中老师这个称呼已经越来越远了?作为大人,虚心从教,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这其实就是作者极力希望我们作为成年人唤起的自知。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而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面子似乎是人们在做趋避价值选择时常常放在天平另一端的筹码。单纯以年龄来衡量为师的与否,放在今天也是很有市场的,可惜的是,人们为了面子付出了愚蠢的代价。年轻的教师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无疑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弹子,长虹,老聃,弹子之徒,其贤不如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作者引据经典,把孔子的经历作为例子说明了一个大家也是基于向众人请教而来,并且,教师和学生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得到了颠覆性的描述:老师其实是可以不如学生的,这个思想再一次为教师正名了其存在的客观现实性,而且这一论点也与前面人人皆可以为师相呼应了:正是因为凡人,所以势必有自己擅长的与自己不擅长的,自己熟知的与自己一窍不通的,以己之长,授人与短,在交流过程中再次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家形象呀

    全文结束了,韩老师思想突破世俗束缚,极力阐述人之本性,并予以恰当的求学指导,可以说,这篇文章一直存留在教科书里面,不是没有其道理,我一直说,放到现在,这种教师观也是前卫的,我觉得,与其说尊师,在韩老师看来,他更多是尊重知识,而教师在知识与学生之间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他特意写了这篇文章。

    好了,经典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解说其他几篇师说,我们下次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说》古今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zk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