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重要的理解点我要再把它写出来: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总觉得看到这样的理论知识会觉得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但到最后依然是纸上谈兵。可是,今天的共读让我对整个教学系统有很多启发,将我很多教学盲点串了起来,也再一次证明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的基本理论支持,在进入高端的知识层面,它是非常必要的敲门砖。
下面我主要记录今天老师们的观点以及对我的启发,并浅显的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目前课堂呈现出来的三种常见形态。
1.公开课。即集众人智慧,以近似于表演的形式,通过反复的探究所呈现出来的少数课程。这种课程虽然很具有教育性、观赏性但却缺少了最重要的可模仿性。因此,可以学,但走不远。
2.应试课。即所谓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虽然饱受诟病,但的确真的行之有效,而且效率还不错。但它为何走不远?因为过度的应试教育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诗意的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当然,这有点夸张了。但没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学科的真正魅力的确容易发生。
3.民间校本课堂。这是洋思、杜郎口学校结合自己学校较差的学情,教师较低的教学水平而开发的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模式,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但因为它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所以很难走远。而其他人学习此类方式,无异于正常人为了学盲人走路而故意不用自己的眼睛。
4.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三重境界,需要教师真正的让学生产生学的行为。
二、预习作业
在讨论中,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预习作业。新教育的预习作业并非指传统的预习,此类预习甚至可以放到课堂上进行。与传统的预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1.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它不是为课堂做准备,而本来它就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2.在预习上进行自我学习,能够在预习作业中训练有素的学生,他们预习作业能达到的高度甚至就是传统课堂的终点。
3.当预习作业完成后,老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搞明白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要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检测成果非常必要,这是为了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的预习程度,从而更好的开展后面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拓展延伸问题。
4.其实,预习作业的落实就是在缩小差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当然要确定学生真正的在参与预习作业,真正的有学习行为的发生,所以其实不用纠结不同层次的学生该怎么教,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预习作业到底有没有落实,因此效果检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5.预习作业甚至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可以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去真正的预习作业。当然,预习问题的设计那就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水平了。
6.我们教师时时刻刻要抓住课堂的核心,要确定让学生学习的行为真正的发生。其实,新教育的构筑理想课堂,虽然听起来好像很累,其实不然。因为你每每尝试一个新的东西,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是一定要付出精力的。但因为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个周期的积淀,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让学生熟悉后,就会达到自动化,从而事半功倍。
三、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1.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讨论,因为有些知识不需要讨论,比如学习生字词,还是要追求效率。导学案与理想课堂并不矛盾,实质上导学课堂是理想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某个环节可以用导学案来进行。
2.我们教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这的确没错,因为应试压力那么大,我们的确应该考虑这个。但这仅仅是新教育的第一重境界,最重要的还是发掘知识的魅力。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3.兴趣从哪里来?我们经常思考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天生就有的吗?或许不止。因为兴趣有些时候天生仅仅有那个好的优势在,但如果后天不发展,很快就变得不再是优势。兴趣可能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大环境。要不然如何解释“名人世家”这个词?其实兴趣从哪里来?根本性的原因是学生要有思维的挑战,产生前后认知的冲突,而后发现知识的魅力。
4.所有知识真的是无趣的吗?为什么同样一节课,不同老师讲,可能学生听课的状态就会完全不一样?其实不然。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人们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一定有发生的渊源和故事。因此这种知识的讲解与串联,就是发现知识魅力的过程,而这种魅力就来自于学生发现或顿悟时所体验到的快感。
5.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的本源就无法发现知识的魅力。这个就需要教师带领的高度。教师只有真正领悟了知识,才知道怎么教的问题。
6.我们现在的有些学生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很好,也考上了好学校,可为何到了大学就容易出现通宵打游戏?甚至跳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极度害怕学习,厌学等一系列问题。那就是因为我们仅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而忽视了学生的第二重和第三重境界。理想的课堂不仅仅应付考试,更要让学生爱上知识,爱上求知,爱上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魅力。
7.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去感悟我学这个知识到底与我有何联系,一定要将知识与生活、生命联系在一起,让它们产生共鸣。
8.我们现在教学各阶段的老师,就像是铁路工人一样,自己管自己那一段路。其实,我们应该要坐在“调度室”里,成为一个拥有全局观,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人。
9.教师的教学并非“非此即彼”,即要了分数,就没有了教育的幸福,要了教育的幸福,就没有了分数。老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理解教育,不要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10.理想课堂所提的知识框架其实是老师们的价值观取向问题。???
11.教师的发展其实是“一体两翼”,即一个专业成长,加上两个翅膀。???
12.“构筑理想课堂”其实是有强大的理论支撑的。第一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观点,第二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第三是帕默的伟大的事物,第四是怀特海的认知规律,第五是《静悄悄的革命》。???要对这些理论有所了解。
(这几个解释不是非常清楚,也特别的遗憾,最后一重境界没有一起解读,真的很想听听老师们的困惑和郝老师的解答。不知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机会。)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毕业论文,我一直在担心老师们忙着应试,是否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学生那么多功课,是否愿意做?可是我现在一点也不担心,因为除了理论上更自信了,而且我们培训所在的“行知宏”学校他们学校的老师上课,根本不怎么讲话,谁讲?孩子们讲。他们的课堂由孩子们主宰,甚至孩子们上完了课,还能讲给其他同学们听。孩子们从来不用《三年高考 五年模拟》,他们的高考、中考成绩很糟糕吗?不,他们的中高考成绩虽然不能说在太原排第一,但是也没有差。所以真的不用担心这样的课程设计会耽误孩子们的应试教育,如果耽误了,那只能说教师水平有限,还没完全领悟“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现在我们缺的就是类似于“杜郎口”这样的可让广大教师和学科学习和推广的课程模式。所以,对于我的课程建构来说,三重境界真的是对我论文的重要启发。也算是此次学习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网友评论